2017年的投影市場競爭是以“品牌為中心”的。這與此前幾年渠道和技術創新占強勢的格局大有不同。
一方面,技術創新到達一個瓶頸期。比如,激光顯示技術,無論是激光電視、還是工程投影都出現“大范圍技術外溢”效應。即幾乎所有市場品牌都有能力推出各種類型的產品。甚至新加盟廠商也可以利用OEM資源提供比較強悍和完善的產品線。市場上品牌之間“產品技術分布”的差異,更多的體現為“銷售細分市場目標”的差異,而非“產品實現能力的不同”。
另一方面,2017年是一個“匱乏”技術層嶄新突破的投影年。雖然從激光、LED到4K每一個產品線都有不小的進步,但多數是修補性質的、甚至是價格與成本性質的。這種技術變化,無法在不同品牌之間構建“足以引起選擇方向”轉變的差異。即,不僅主流產品同質化、同時主流技術演進也同質化了。
在投影行業匱乏“具有顯著區別性的產品技術創新”的背景下,經營文化力量的革新卻更為突出。例如堅果、極米的互聯網文化,已經占據家用市場7成銷量,且在向零售商務市場進軍。海信代表的彩電文化,也深刻影響了市場對激光電視產品的認知,并改變了消費者的選擇習慣。在這方面,智能投影技術也充當了選擇文化變化的推手。某種意義上,智能投影正在成為傳統品牌和新興品牌之間的一個分水標志。
以上這些投影行業的現狀,使得2017年投影產品的選擇正在從2014-2016年的技術創新為核心,轉變為“品牌價值”為核心。典型的現象是米家激光電視,并沒有超越性的技術創新,甚至從基本性能指標看是一個低配產品,卻贏得了小米粉絲大量訂單。這是典型的品牌文化的勝利。
雖然這種品牌文化變革很難影響高端工程市場,但是卻可以改變投影版圖的基本份額結構。這對于傳統投影品牌必然構成新的挑戰:即剛剛在激光等新技術上追上本土創新品牌的傳統投影巨頭,已經迎來“品牌價值創新”的新任務。
2017年投影行業的主要特征是“缺乏重大變革、卻在細節中醞釀著眾多突變的種子”。這樣的市場是充滿不安與躁動的,也是蘊含眾多機遇與危險的。深處其中的廠商、渠道等企業,亦會“痛苦并快樂”著。以此為基礎,則會形成投影產業不同品牌之間結構性的“戰略分化裂痕”。這些裂痕在未來是不是繼續擴大,則決定不同品牌的明天將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