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CES展有些諷刺:號稱是AI智慧概念“最火”的一屆展會,當地時間1月10日中午,居然北廳和中廳突然遭遇停電近兩個小時——這個例外充分說明智慧AI的現實應用程度還不甚理想——以至于一次大雨造成的一個變壓器發生跳火,都無法“自動負載和備用平衡”。
但是,AI的應用水平高低,不妨礙人們對AI未來的想象。而爭奪所謂領地主導權,正是2018年CES展會,AI最大的看點。
機器視覺和機器聽覺的時代
作為國內AI行業的最大玩家之一,百度在CES展會推出的“即可購買”產品是“語音”產品,即智能音箱。在產品分類上,是一種網絡型機器聽覺設備。不過,百度對產品進行了深度應用創新,整合了觸摸顯示屏、照明燈、投影顯示大屏等功能。從實用性和集成性角度看,超過兩年前亞馬遜所推出的傳統智能音箱產品。
首次推出智能音箱的巨頭還包括了三星。2017年,阿里也首次推出了智能音箱產品。該產品的“瘋狂程度”有點類似5年前的“智能機頂盒”:當時,人們將智能盒子看成:1.最差也會是“家庭娛樂內容聚類的平臺”;2.最好則可能是智能家庭的入口與控制中樞。因此,盒子雖然價格低廉、且沒有入門門檻,卻獲得了業內外巨頭的一致支持。
但是,后來的實踐證明:1.智能盒子作為“內容聚合”平臺,很容易被電視機集成在內部;2.作為智能家庭入口和中樞,計算與通信性能沒問題——但是,盒子缺乏交互性能。
而智能音箱恰恰可以彌補以上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音箱系統的應用具有對電視而言的獨立性,且電視機越來越薄、甚至出現了LG的柔性電視,這些產品不在適合內部集成音箱功能。另一方面,智能音箱可以集成觸控顯示和語音識別功能、聲紋人物認證——這為人機對話提供了交互性。同時,在網絡通信和計算性能上,智能音箱和智能盒子沒有本質區別。
由此,智能音箱更可能成為一個獨立,并具有交互媒介意義的“入口”。所以,智能音箱正在成為AI時代的重要“戰略節點”,各大廠商無不“爭先恐后”。
2018年CES展會,以進一步豐富的智能音箱應用為代表的機器聽覺,甚至已經蓋過了過去三年都比較火熱的機器視覺:雖然有阿里宣布實現96%以上的首次“智慧城市探頭人物識別”這樣的技術進步,但是,似乎機器視覺并不太適合作為一個高頻度“人機入口”。
CES展會上,機器視覺更多的被作為“被動功能”存在。比如智慧城市中對罪犯的追蹤——他不需要被識別者的主動交互。相反,機器聽覺、語音語意技術則更具有“功能擴張性”。首先,對話溝通、長時間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控制方式、信息途徑、學習機會。其次,這種基于聲音的AI人機交互過程更為自由,不需要視覺識別那樣的刻意的對準攝像頭。第三,麥克風的全向感知設計也要比攝像頭靈活,音頻的處理負荷往往也小于視頻內容。
這些優勢已經使得爭奪語音語義技術的制高點成為AI行業的重大入口。包括智能音箱、智能電視、智能手機、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都成為了語音技術的重心市場。
AI應用的系統競爭剛剛開始
智能音箱是一個很不錯的產品:很實用(比如聽聽音樂、聊聊天、語音聽書);同時,他又可以成為未來整個智能體系的交互界面,具有無窮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智能音箱不需要很昂貴,甚至可以很便宜……這是智能音箱作為AI入口的主要優勢。
但是,這些優勢的背后卻有一個基本的“商業模式問題”:入口注定“不怎么值錢”,AI的真正商業價值在于其背后的巨大“應用體系與網絡”。或者說,沒有后端系統,只有前端入口,依然不能成為行業巨頭。
所以,三星在CES展會推出了智能駕駛系統和生態開放平臺。此前百度也做了類似的工作。作為汽車行業大佬的本田居然和阿里聯姻、奔馳則和全球語音大佬Nuance結盟、美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ChargePoint與亞馬遜Alexa語音攜手——這說明,單獨的聲音技術不能成為成功的AI;單獨的硬件廠商也不能玩轉AI。AI背后一定需要一個強大的系統。所以,智能和互聯必然結對出現,對此的商業描述即是“生態”。
從消費者角度看,也不會希望家里的電視機是一個體系的智能、電燈是另一個體系的智能、手機和轎車不能互聯、語音交互和觸摸屏之間不能溝通……消費者需要的是“一個方案全部搞定的簡潔AI”。這一點在CES展會上的表現則是“結盟”、“跨界合作”。或者說,每一個廠商都在試圖“圈定自己的勢力范圍”并加入“更大的勢力聯盟”。
2018年CES的AI熱度,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產品創新,更顯示出“畫圈圈的緊迫性”:廠商們必須盡力拿出馬上可用的產品與方案,提出可行的市場路徑,在未來的AI系統化對抗中占領一席之地。這遠要比掌握一個小小的入口更為重要:因為,不能融入大生態的智能電視、只能自己玩的智能汽車,必然不會被消費者喜歡!
“巨頭亦無法通吃,不互聯即刻被淘汰”。這就是CES 2018所展示出的AI大場景:大家忙碌著在入口、體系、網絡、實用場景之間對自己做出“定位”。而定位則是腳踏實地的真刀真槍較量的“第一步”。
穿透所有形式,AI本質是數據為王時代
CES 2018 AI的火熱,已經展示出未來智能無處不在的現實。但是,產品和應用的展示,只不過是“AI”的面紗。智能真正的面目是各種各樣的數據,以及對數據的處理機制!
提到更多的數據,第一個問題即是存儲。云技術和存儲技術的發展依然是CES展會中AI行業離不開的主題。實際上,任何AI巨頭,或者自己就是云存儲廠商,或者已經與一個云存儲廠商結盟,更或者正在建設自己的大數據中心。
數據帶來的第二問題是通信。所以,AI和智能產業無一不對5G技術感興趣。某種意義上廠商們現在的2020愿景,不僅是AI的愿景,也是5G技術初步商用化的愿景。二者呈現出相輔相成同步發展的態勢。
關于數據的第三個問題是計算與處理。包括新的CPU產品,例如英偉達“有史以來最大個的SOC”,或者寒武紀的神經元處理器等等,CES 2018展會,在計算上對AI的布局已經非常全面和成熟。谷歌的參展,更是將“阿爾法狗”的余威帶來,顯示了數學算法對于AI的重要意義。
此外,數據的另兩層意義一樣重要:一個是獲取,例如各種傳感器、機器視覺、機器聽覺、機器觸覺,都是CES展會的亮點;第二則是輸出,包括聲音、畫面兩個傳統應答系統,也包括攝像頭旋轉、燈光明暗調節這樣的“任務動作”。后者在CES上最大的表現是,所有汽車廠商都已敲定語音和車載顯示兩大系統的“未來時間表”。
當然,除了正向邏輯的思考外,關于數據還有一個逆向的商業問題,即安全。AI和智能越是發達,數據規模越是龐大,“人和人的生活”的數據化比例越是增長,數據安全可引發的危害越是嚴重,并具有社會性威脅。這方面需要技術的力量,例如CES上三星的智能安全解決方案,也需要立法的力量——后者不是CES的主題,卻與AI緊密相關。
總之,2018年的CES展會就是為AI而生的。甚至可以想象,接下來三四年的CES展會AI都會是最大的話題。這是時代性的歷史里程碑,繞不過去,只能去適應。顯示行業亦復如是——事實上,顯示行業的認知更為“自信”。作為重要的數據載體,無論是工程、商用、家用,還是部件產品,AI至少為顯示行業提供了“規模翻番”的巨大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