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8年以來,大尺寸液晶產品的增產、擴量、減價消息不斷。例如,1月份和2月份,被譽為下一個主流尺寸的65英寸液晶面板價格連續兩個月下降12美元,成為了液晶產業“降價之王”。業內預計,2018年將是一個“不斷降價的大尺寸年”。
市場猛增,2018年大尺寸液晶降價可期
2017年我國彩電零售銷量4752萬臺,同比下降6.6%。但是,同期彩電零售額1630億元,仍保持4.5%的增長。其中的秘密就是“高價的大尺寸產品銷量更多”。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市場60英寸以上產品銷量增長超過3成;60英寸及其以上產品2017年底的市場占比已經超過10%。
從行業供給看,過去三年65英寸以上液晶面板供給量亦大幅提升。全球市場,2015-2017年的供應規模先后邁上了近300萬片、超過500萬片和1000萬片的臺階。尤其是2017年,面板產為應對手機屏幕上OLED產品的增加,6代和8.5代液晶面板線產能不斷回到TV面板上來。其中,6代線適合切割2塊65英寸面板;8.5代線則會在采用MMG混切時提供6塊32英寸和3塊65英寸面板——后者也是2017年8月以來,65英寸和32英寸產品幾乎保持同幅度供給和價格波動的原因——因為,很大程度上,二者是被按照1:2比例同時制造出來的。
在2018年,大尺寸液晶產能將進一步增加。2017年,12月25日,中國電子咸陽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正式點亮投產。2018年1月28日,中國電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全部建成并正式點亮。2017年12月20日,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BOE(京東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產線提前投產。這三條線總投資高達近1020億元,其都會在2018年第一極度結束的前后腳“量產出貨”。其中,8.6代線主要面向50到65英寸產品,10.5代線主要切割65和75英寸產品。三條線滿載產能皆為12萬片。
業內預計,中電子咸陽和成都8.6代線,按照主要切割58英寸和65英寸產品、并偏重65英寸設計產品結構,每條生產線大致能提供年均生產65英寸390萬,58英寸260萬的產能。京東方合肥10.5代線,如果完全用于制造65英寸面板,則可提供高達1000萬片以上的產能——即,僅僅這三條線的投產,就足以遠超2017年全球65英寸及其以上面板的供應量。
因此,行業認為,在2018年60英寸以上級別液晶面板供應將進入“翻番周期”。全年市場都會面臨價格下降的趨勢。這將有助于大尺寸液晶電視的進一步普及。
大尺寸鑄就未來,液晶電視越來越大
看好大尺寸顯示需求的發展,這是彩電業基本的共識。例如,LG Display(簡稱LGD)預計將在2018年將其OLED電視面板的生產重點轉移至65及77英寸機型。其中,2017年三季度投產的E3工廠將主要面向77英寸OLED電視面板量產。相對而言,2017年及其以前,LG OLED面板中6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占比不足35%,大多數產品則是55英寸。LG預計2018年這個比例會變成1:1, OLED面板半數產品是65英寸及其以上尺寸產品。
據IHS數據研究預測,即便不考慮8.6代線的意義,僅10.5代線在2017年至2020年之間就能維持大尺寸液晶保持59%的復合增長率。目前雖然已經投產的10.5代線只有京東方合肥一條,但是華星光電深圳、群創廣州線已經開工一年多;京東方武漢第二條10.5代線會在2018年一季度末開工。此外,鴻海群創美國項目和LG韓國新的OLED大規模量產項目,也被認為是10.5代線;國內惠科正在與河南等多地政府緊密接觸,力求短期開工自己的第一條10.5代線。——這些項目如果盡數按計劃落地,2022年前,可提供至少折合7000萬片65英寸面板的產能。而全球彩電市場2017年銷量不過2.11億臺。
能夠增加大尺寸顯示面板供給的方式還包括中小尺寸OLED的興起。目前大量在建設的OLED 6代線主要面向手機市場。而手機市場的屏幕供給是呈現過剩狀態的。這會導致此前供給手機屏幕的液晶面板線未來更為倚重彩電市場的需求。同時,在彩電市場,8.5代線亦在增加產能。例如群創臺灣省2016年投產一條8.6代線、2017年9月26日,滁州惠科第8.6代線液晶面板項目舉行開工儀式、京東方福州8.5代線產能亦主要在2017年開出、2017年,LG在廣州則開工了一條新的8.5代OLED產品線。
總之,無論是液晶和OLED的8.5/8.6代線,還是10.5代線,或者OLED的大量6代線,都意味著顯示面板產業投資盛宴依舊。而在手機、PC、電腦、TV等產品銷量規模穩定的背景下,吸收消化新增顯示產能的方式只有“越來越大”的顯示屏幕。其中,全面屏手機、大尺寸液晶電視,是目前最主要的新增需求方向;而可折疊手機,則渴望大幅度消耗柔性OLED面板線的未來新增產能。
然而,更大的顯示面積,卻不能讓“消費者買單”。65英寸電視比55英寸電視顯示面積大4成。但是,目前二者價格差卻高達一倍。如果這個價格差降不下來,65英寸產品就難以大量普及,即起不到消耗更多產能的作用。手機市場亦是如此:所以可以看到所謂全面屏手機的遍地開花并未導致手機價格同步提高。
也就是說,顯示市場擁有“在價格不發生質變的情況下,提供更大的顯示屏幕尺寸”的基本行業規律。這是為何彩電尺寸能不斷變大的根本所在。也正因如此,行業預計2018年在供給加碼背景下,65英寸液晶電視恐有3成左右的價格下降機會。
加碼大尺寸前提下,8K迎來機遇
與65英寸以上超大尺寸產品增加相伴而行的是8K彩電的風口也正式打開了。超大尺寸液晶電視和OLED電視,很可能是8K標準主導的時代。且8K產品符合液晶制造堅持“高標準與經濟性相結合”的策略。
從液晶面板制造角度看,液晶顯示產品都是由“大尺寸基板切割開來”的。及液晶顯示是“先大后小”的制造過程。這個過程即決定了,大尺寸顯示產品的成本瓶頸主要是“生產效率”(10.5代線能切割8塊65英寸面板,6代線只能切割2塊)、玻璃基板等原材料利用率(10.5代線切割8塊65英寸面板,玻璃基板利用率超過9成;8.5代線切割3塊65英寸面板,玻璃基板浪費超過三分之一),以及成品率決定(好的生產線往往有9成的成品率)。
決定生產效率的因素,主要是玻璃基板面積;決定原料利用率的因素主要是找到經濟切割尺寸,并利用MMG混切工藝;決定成品率的因素主要是“新工藝水平和精度需求”。對于成熟的世代線,工藝和精度需求則主要是指“像素顆粒的大小”。
液晶面板行業已經用8.5代線制造手機面板很長時間。積累了足夠多的0.05毫米顆粒大小的像素精度制造技術。這個技術指標足以使得大尺寸液晶面板,具有任何“想要得到的分辨率”。即65英寸以上的8K顯示面板,在“像素顆粒尺寸控制工藝”技術上絲毫沒有“壓力”。這就使得8K技術,雖然是一個高標準的產品,但是對于大尺寸液晶面板而言并不意味著成品率和“成本”上的顯著變化。
所以,8K對于大尺寸液晶是一個顯著提升性能指標、賣點和經濟利益的因素,而無關最終成本和技術困難:顯然任何大尺寸面板廠商都不會拒絕這樣的技術升級。這是8K在大尺寸液晶發力趨勢下必然不斷普及的根本原因所在。且在大尺寸液晶不斷增加的背景下,8K與大尺寸的組合,將是一個保持少部分高端市場“高附加值”的關鍵手段。
綜上所述,2018年液晶彩電市場會發生的不僅僅是大尺寸產品的進一步普及、價格層面的較大的降幅,也會在8K層面有嶄新的市場突破。這些技術性因素亦決定了2018年的彩電晚買一點、等一等將會有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