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CES展,彩電產品形態最大的變化無外乎尺寸越來越大、8K越來越多——沒有80+英寸以上的產品,彩電企業都已經不好意思參展了,90+產品才是世界領先者的標配。
越來越大的彩電發展趨勢
2018年12月,華星光電深圳10.5/11代線投產,這是全球第二條10.5/11代線,也意味著全球大尺寸面板供給的進一步增加:例如,此前75英寸面板多采用7代線兩切,而10.5/11代線可以6切75英寸面板,顯然生產效率更高——10.5/11代線的投產成為65-75英寸彩電普及的最后一個“被按下的啟動按鈕”。
市場數據顯示,全球顯示面板市場65英寸及其以上尺寸產品的年度供應量,從2016年的500萬臺、2017年的1千萬、2018年的2千萬保持連跳,將繼續在2019年上升到3000萬臺以上的水平。全球市場供給端的“結構改革”大戲持續進行。
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以來,液晶顯示行業相對產能過剩,新的液晶面板線、OLED面板線的建成和投產持續不斷,并將維持這一輪基礎投資高峰到2023年。這將為行業不斷的推動“產能消化”和“消費升級”為核心的產品創新提供“壓力”和“空間”。其中,更大尺寸的電視機和折疊屏幕的手機,將是主要的新增產能消耗場景。
8K時代應聲到來
2019年CES展會,8K產品的豐富程度幾乎是2018年的3倍——市場為何有這樣一個躍升呢?行業研究認為,這與大尺寸產品的流行是緊密關聯的。
從顯示面板技術看,真正制約分辨率瓶頸的是驅動材料的電子遷移率、高遷移率材料的應用水平、以及單一像素結構的尺寸。在前兩點上,大尺寸和高分辨率其實擁有相同的需求:更好的TFT材料和工藝,保障了高分辨下更細的連接結構能夠具有可靠電氣性能、或者保障大尺寸更長的電氣傳輸通道擁有穩定的性能。
而在,單一像素的結構尺寸上,同樣是8K顯示,65英寸和85英寸的像素面積相差71%,技術難度水平亦不相同——可以說,越是大尺寸的顯示面板,實現8K的技術門檻越低。85英寸的8K和43英寸的4K產品,幾乎是相同的像素結構和技術工藝水平。
所以,彩電產業8K化可以看作是大尺寸化的一個副產品。雖然,目前有東京奧運會的8K轉播、有日本首個8K電視頻道落地,但是距離真正的8K內容能夠普及,行業還有遙遠的路程要走。甚至,4K內容都還沒有真正實現普及呢!所以,8K的繁榮本質不是需求端的結果,而是大尺寸化后自然的技術演進——尤其是當這種技術在成本提升上有限,在銷售附加值上卻進步很大的時候,高端產品8K化必然成為廠商們的共同心愿。
總之,2019年CES展,大尺寸+8K的彩電顯示布局已經非常明確。行業預測,未來經過三年左右的發展,65英寸及其以上尺寸彩電會占據行業市場的半壁江山。彩電企業市場份額的分布,也將主要由誰在大尺寸上領先決定。而本土彩電企業則可以依靠“目前10.5/11代線僅在大陸有投資”的上游供給優勢,擴大全球份額、提升全球品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