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2020年3月3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的應用。
什么是“三個課堂”
所謂的三個課程,就是“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這三種課堂,簡稱“三個課堂”。那這“三個課堂”又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專遞課堂”:強調專門性,主要針對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缺少師資、開不出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采用網上專門開課或同步上課、利用互聯網按照教學進度推送適切的優質教育資源等形式,幫助其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名師課堂”:強調共享性,主要針對教師教學能力不強、專業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通過組建網絡研修共同體等方式,發揮名師名課示范效應,探索網絡環境下教研活動的新形態,以優秀教師帶動普通教師水平提升,使名師資源得到更大范圍共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名校網絡課堂”:強調開放性,主要針對有效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教育質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優質學校為主體,通過網絡學校、網絡課程等形式,系統性、全方位地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域或全國范圍內共享,滿足學生對個性化發展和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三個課堂的歷史回顧
其實,“三個課堂”最早是在2012年首次提出,之后,在這些年的文件和報道中均有提及。
2012年,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教育部首次提出了要發展“三個課堂”,提升偏遠地區教育質量,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2014年,《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中,教育部指出,要通過“三個課堂”等多種形式,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 2016年,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積極推動“專遞課堂”建設,鞏固深化“教學點數字教學資源全覆蓋”。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促進網絡教育全面覆蓋。 2020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2年,全面實現“三個課堂”。 認真研讀這五個文件,有助于我們領會和理解教育部關于“三個課堂”的相關精神。
我對“三個課堂”的理解
從這些年來教育部相關政策文件,尤其是2020年3月發布的《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來看,三個課堂試圖重點解決三個問題:
1.“專遞課堂”:針對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缺少師資,開不出、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試圖突破課程不達標的問題。比如,邊遠地區音樂、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等學校開不出來的課程,還有民族地區學校的雙語教育、職業教育的新開設課程等等。 專遞課堂以政府組織為主。就我個人了解,這個方面,廣東省已經做了不少做有成效的工作,尤其與廣西共同開展的“粵桂同一堂課”,就是很好的例子。 2."名師課堂":主要是針對一些學校的教師教學能力不強、專業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通過名師示范和遠程教研的形式,解決師資隊伍的不均衡的問題。 3.“名校網絡課堂”:主要針對的是縮小全國不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質量差距大的問題,試圖突破的是均衡優質發展的問題。 因此,就我個人的理解 “三個課堂”核心在于: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 “三個課堂”的著力點:教師、課堂、資源共享 “三個課堂”的關鍵是:教師和課堂教學 “三個課堂”的突破口:視頻、直播與在線、混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