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主辦,北京洞見未來會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九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暨第七屆中國(北京)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博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火熱進行中。繼前一天的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高峰論壇和首屆全國智能空中博弈大賽啟動儀式系列活動成功舉辦后,今天,大會迎來了一場學術盛宴——C2主題報告會,本次報告會邀請到了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戚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軍委科技委顧問盧錫城,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監事長戴浩,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梅宏,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王沙飛,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懷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尹浩等嘉賓,吸引了來自軍隊、國防科技工業部門、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領導、專家學者等1000余人參加。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聚焦聯合全域指揮控制,引領軍事智能體系創新”,恪守“凝聚人才、促進交流、探索前沿、跨界創新”的宗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深度發展的國家戰略,以“自主可控、安全可信、高效可用”為主題,緊緊圍繞“推動的深度發展、打造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統、創建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推廣高效可用的實用技術”等熱點課題,踐行萬眾創新、政產學研用跨界協同等策略,商討指揮控制的前沿技術,發揮大會集聚人才、分享智慧、協同創新的平臺功能,推動形成指揮控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長費愛國主持大會開幕式并代表學會致歡迎詞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監事長戴浩主持主題報告會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付琨主持主題報告會
一體化指揮調度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秘書長劉玉超主持主題報告會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長費愛國院士主持并代表學會致歡迎詞,學會副理事長付琨、學會監事長戴浩、學會副秘書長劉玉超主持主題報告會的學術交流活動。
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戚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王沙飛,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梅宏,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尹浩,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懷民,國防大學教授、兵棋系統總師胡曉峰,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鐵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常務理事王飛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王積鵬,北京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龍騰,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唐杰,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山枝共13名頂級專家蒞臨會議,緊緊圍繞“呼喚萬物智能互聯時代的到來”、“對OODA環的再認識——用腦和認知科學解開博伊德環之謎”、“面向頻譜智能的柔性可定義硬件架構”、“打破信息孤島,盤活數據資源”、“國家天地智聯網體系發展戰略構想”、“復雜軟件系統的成長演化”、“復雜就是一種武器:決策中心戰與認知復雜性難題”、“千倍速智能視覺感知:時敏目標的檢測跟蹤與控制”、“智能控制五十年回顧與展望:從智能控制到控制智能”、“信息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律”、“空天對地雷達實時信息處理”、“圖神經網絡及自監督學習”、“低軌衛星通信:與5G兼容,到6G融合——辯證看待衛星互聯網”的主題做出精彩報告。
本屆大會聚焦軍事智能指揮與控制科學技術前沿,大咖云集,觀點超前,具有極強的學術先導力。專家學者集思廣益,深入交流,帶領與會人員對指揮與控制系統的發展進行了一次多領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為推進軍民融合進程、引領軍事智能體系創新作出巨大貢獻。
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戚建國做大會主題報告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做大會主題報告
李德毅院士在報告中指出上世紀末美國空軍上校約翰·博伊德提出著名的OODA 循環理論,該理論已成為當今武裝沖突乃至現代戰爭形式化描述的法寶。OODA 環是沖突對抗形式化唯一的圖形表達,描述作戰雙方在時間、物理、認知空間的對抗形態。很多時候,OODA 環被認為僅僅是 4 個步驟而已,尤其是第二個環節被發散地解讀為定位、定向、導向、判斷、判定、評估、適應、研判等等,其內在相互作用所蘊含的深刻涵義也沒有得到認真解讀。我們用腦和認知科學來解開博伊德環之謎,用記憶智能解釋環內的相互作用,剖析最重要的環節 Orient 內部的認知活動,提出現代戰爭中的戰役或戰斗都可通過在一體化指揮網支撐下的“OODA+ 環”進行形式化描述。各級指戰員及其智能代理的認知,時刻同物理戰場建立映射并保持交互,它通過可持續的軍事訓練和經驗積累,情境數據和知識模型雙驅動,歸納和演繹協同推進,與時俱進,實現固有沖突模式的積累和快提取,新沖突模式的自主學習,自主決策。“OODA+ 環”不但體現以快勝慢,還體現未來戰爭從火力與機動制勝,到感知制勝、認知制勝、素質制勝的重心轉移趨勢。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王沙飛院士做大會主題報告
王沙飛院士在報告中指出,電磁頻譜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催生了頻譜智能,可實現對頻譜感知、利用和控制的賦能提升,也對傳統應用電磁頻譜系統的硬件架構帶來新的挑戰。報告提出構建柔性可定義架構,突破自適應射頻、智能頻譜計算等系列關鍵技術,研發系列芯片,為多功能電磁頻譜系統、網絡化協同片上電磁感知等典型應用提供基礎支撐。
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梅宏院士做大會主題報告
梅宏院士在報告中主要分析了互操作是計算機領域永恒的主題。信息孤島是信息技術網絡化發展的伴生現象,源于信息系統自底向上建設模式、用戶需求的不斷演化與擴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階段性更新換代。如果說操作系統實現了面向單機系統的硬件互操作,網絡時代,中間件則主要是實現網絡上信息系統間的功能互操作。當前我們進入大數據時代,盤活數據資源,實現多元(源)數據的流通共享、融合碰撞成為最為迫切的需求,如何使能信息系統間的“數據互操作”就成為重大挑戰。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尹浩院士做大會主題報告
尹浩院士在報告中簡要介紹了發展天地智聯網的重要戰略意義,從天地智聯網的總體架構、主體功能、建設目標和發展思路等方面,著重介紹了天地智聯網體系的主體構想,并針對如何科學有效推進天地智聯網體系建設發展,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王懷民院士做大會主題報告
王懷民院士在報告中指出復雜軟件系統正在成為軟件系統的一種主流形態,其典型代表是各類大規模的指揮控制信息系統。此類系統由相當數量的局部自治系統耦合關聯而成,在組成結構上兼具系統之系統、“社會-物理-技術”交融系統及復雜巨系統的特點,有著其特有的規律。如何在構造和運行過程中有效管控此類系統的復雜性,是軟件技術領域所面臨的重要挑戰。本報告從系統科學的視角闡述復雜軟件系統的內涵,分析其形成特征和基本性質。在此基礎上,深入討論復雜軟件系統構造和演化環節所面臨的挑戰,借鑒互聯網以及生命系統、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等復雜系統的形成和演進模式,闡述面向復雜軟件系統的成長性構造和適應性演化法則,分析這兩條法則所涉及的主要科學問題、關鍵支撐技術以及可能的實現手段。
兵棋系統總師、國防大學胡曉峰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
胡曉峰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美軍提出的“決策中心戰”思想,就是要通過做出更快、更有效的決策,從而賦予其在戰場上更大的競爭優勢,以應對“大國競爭”和智能時代的挑戰。其最關鍵、最核心的觀點是,借助“復雜”這個武器,去取得未來戰爭的勝利。什么是“復雜”,什么可以創造出“復雜”,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復雜”,就是本報告關注的主要內容。報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創造復雜。美軍為什么要提“決策中心戰”,如何實現“決策中心戰”,以及怎樣創造出戰場上的復雜,使得決策成為決定未來戰爭勝負的關鍵,什么會帶來復雜;第二,理解復雜。是什么帶來了決策復雜性難題,認知在其中會起到什么樣的關鍵作用,復雜系統將帶來哪些建模難題。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戰爭系統的復雜性,以及與決策復雜性的關系;第三,應對復雜。怎樣找到決策智能的解決之道,來應對“決策中心戰”。“馬賽克戰”想解決的決策問題又有哪一些,近年來決策智能技術的進步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其中最關鍵的難題又有哪些。
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黃鐵軍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
黃鐵軍教授在報告中指出視覺是最主要的感知通道,光電視覺是最基本的感知手段,但是,當前的視覺感知系統采用視頻(圖像序列)表達視覺信息,速度不可能超過視頻幀率,而提高幀率又帶來數據量和計算復雜度等比例增長的問題,因而速度成為光電感知的瓶頸問題。我們提出一種物理意義更準確、形式更簡潔的視覺形式,稱為脈沖視覺,采用脈沖序列表達光的變化過程,能夠有效保留物理光流的時序信息,研制了速度達到 4 萬赫茲的視覺芯片,能夠重構出超高速目標和場景任意時刻的圖像,并采用脈沖神經網絡開發了超高速目標檢測跟蹤系統,能夠實時檢測、跟蹤、識別每秒 40 轉的風扇上的文字,并控制激光器擊中,相當于擊中百米內 20 馬赫的高速目標。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常務理事王飛躍做大會主題報告
王飛躍常務理事在報告中強調,五十年前,美籍華人傅京孫(K.S Fu)正式提出“智能控制 (Intelligent Control)”一詞,拉開了控制工程由機械、電氣、信息向智能化進軍的序幕,通過 G. N. Saridis 等人的不懈努力及不斷推動,使其從初始的探索研究發展到廣泛的深入應用。本報告回顧智能控制 50 年的發展歷程,將現實中以歷史為借鑒推動當今發展的傳統認知,與時代的以未來為遠景引導創新變革的平行智能方法相結合,基于智能科技,討論展望新一代的指揮控制智能之路。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王積鵬副理事長做大會主題報告
王積鵬副理事長在報告中首先介紹了信息化體系總體的基本知識。然后基于三種思維方式,重點闡述了信息化體系發展的三個基本規律:第一是基于動態思維,探討了因果規律;第二是基于整體思維,探討了層次規律;第三是基于辨證思維,探討了涌現規律。力圖通過揭示發展規律,明確信息化體系建設方向,汲取前進的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龍騰副理事長做大會主題報告
龍騰副理事長的報告介紹了空天對地雷達實時信息處理是在衛星、飛機、導彈上完成對地、海目標成像、檢測、跟蹤的信息處理,包括星載雷達、機載雷達以及彈載雷達實時信息處理,是我國多軍兵種重要武器裝備的核心關鍵技術。空天對地雷達實時信息處理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在空天平臺體積、重量、功耗嚴格約束下,對復雜場景中目標成像、檢測、跟蹤等實時處理難題。此外,對于星上實時處理,還面臨探測范圍大、處理運算量高的難題;對于彈上實時處理,由于導彈必須碰撞命中才能殺傷目標,還面臨極高的命中精度要求。針對以上難題,報告將重點介紹星上實時信息處理與彈上實時信息處理的研究進展,主要包括星上合成孔徑雷達保質精簡成像處理、星上圖像目標檢測/跟蹤高效處理,以及空地導彈極窄脈沖雷達目標檢測、截獲、跟蹤處理。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唐杰教授做大會主題報告
唐杰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圖神經網絡將深度學習方法延伸到非歐幾里得的圖數據上,大大提高了圖數據應用的精度。報告首先簡單回顧圖神經網絡 (GNN) 并探討如何提高 GNN 在圖數據上的表示學習能力,并且有效避免傳統 GNN 存在的過平滑 (Over-smoothing)、過擬合 (Over-fitting)以及魯棒性差的問題,同時探討負采樣在 GNN 表示學習中的重要性。報告其次介紹在 GNN 自監督學習(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方面的一些工作。最后,報告簡單介紹如何將圖神經網絡應用于決策。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陳山枝副總經理做大會主題報告
陳山枝副總經理從衛星通信簡介及低軌衛星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產業鏈及成本構成分析,衛星通信的優勢與局限性,衛星通信與 5G 的互補關系,發展建議:與5G兼容,到6G融合等幾個方面做出了精彩報告。
明天,學會將舉辦“智能指揮與控制論壇”、“C4ISR理論與技術高峰論壇”、“富媒體指揮信息系統論壇”、“指揮控制網絡技術論壇”、“消防物聯網技術與應用論壇”、“無人化指揮控制論壇”、“空天防務體系工程論壇”、“應急管理信息化與智能指揮調度論壇”和“網絡空間安全論壇”9個專題論壇,共有70多場專題報告。內容涵蓋了軍事智能裝備技術發展領域諸多方面,涉及新算法博弈戰、人因工程與智能化、AI作戰仿真、柔性網絡、等新穎內容。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在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和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指揮控制大會也迎來了第九個春秋。在這九年中,大會始終秉承“繁榮指揮與控制科學技術,促進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宗旨,積極響應國家重大需求,緊扣時代發展脈搏,披荊斬棘、銳意進取,成為了指揮與控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盛會之一。本次大會為我國指揮與控制技術發展搭建了開放式新技術成果交流平臺,營造了友好交流的學術氛圍,實現了多學科跨界協同、交叉融合,支撐和孵化更高層次的技術創新,積極促進國防科技發展和軍事裝備建設,凝聚全社會力量助力新時代國家和軍隊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