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從2020年開始,江西省贛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攜手希沃錄播開展“專遞課堂”,讓城區學校老師為教學點學生遠程開啟音樂、美術等學科課程。然而要完成遠程授課,需要克服的,不僅是硬件上的困難,還有授課模式上的轉變。
作為授課點的教師,黎老師攜手聽課端老師,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堂精彩的美術課。她是如何完成的?一起看看。
作者:黎倩 楊梅小學美術老師
沒有音美課的教學點 迎來了“專遞課堂”
開展“專遞課堂”前,我們團隊第一次到鄉村的教學點走訪,發現: 兩個教學點只有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全部人數加起來,沒有中心校或城區學校一個班的人數多。有的老師需要兼任兩個主科,師資配備也嚴重不足。 由于缺乏音體美專職教師,學生從未上過一堂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程。所幸,“專遞課堂”所需的硬件設施還是準備得比較完善的,通過一體機和錄播設備,相信我們有機會讓教學點的孩子們,也能常態化上美術課。
第一次云上見面 孩子們都不敢舉手
工作日,我在本校跟兩個教學點開啟了遠程互動課堂。課堂里多了攝像機和一個顯示屏。透過屏幕,我能看清楚遠方學生的每一個小動作,而他們也能通過輔助屏看到我的樣子,聲音和互動延時較低,我們就猶如置身一間教室。
第一次上課,由于模式的轉變,讓我異常緊張。我按照原本的節奏講解,發現屏幕里聽課端的孩子們似乎有點拘束。 缺少面對面的眼神交流,他們不敢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害怕說錯、怕聲音不夠響亮。在課上畫畫的時候,也放不開手腳……提問時,對面課堂常常鴉雀無聲。 我馬上意識到:傳統的上課模式,并不適合“專遞課堂”。 于是我向區信息中心劉小東主任請教“專遞課堂”的精髓、到兄弟學校觀摩學習、與兩個教學點的任課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很快,我便根據學情降低課程難度。課程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為主,選用豐富有趣的課程內容,慢慢地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拓寬孩子們的藝術視野。 通過手機和希沃的軟件,還能把作品拍照并傳到屏幕,我就能示范,也能對孩子們的作品進行點評。
果然,這樣的教學調整后,課堂上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小手多了,大家都愿意大聲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在畫完一個規定的作品后,孩子們還添加一些自己的創意。 透過屏幕,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容和期待的眼神,心里滿是欣慰。身為教師,最大的幸福感莫過于此。
云上教手工課 凝聚了兩端老師的努力
為了拓寬孩子們的知識面,我又特別挑選了對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一節課——《染色游戲》。 這是與扎染工藝非常相似的染紙藝術,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常見,孩子們需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用僅有的藝術積累學著欣賞染紙作品的美,探索不同的折紙方法所能染成的不同效果,拓展染紙藝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也有一絲擔心:教學容量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滿的,他們的動手能力是否跟得上?材料準備是否有困難?課堂效果如何? 但是,越有挑戰的事情越值得去做: 他們準備材料有困難,我就提前備足材料想辦法送過去; 通過多次和兩位聽課堂老師溝通交流,確定好需要提前做教學鋪墊的內容; 和聽課端兩位老師打配合,讓他們在課堂的操作環節輔助我,以還原教學現場……
終于,這堂課順利地完成了。那天恰巧鄭旭東教授帶領團隊到我區開展“專遞課堂”的實地調研,與教學點的老師一起,也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當中,陪伴孩子們學習折紙、感受染色的樂趣。也許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中,就藏著孩子們的夢想。
線下見面,孩子們說:“老師,我認識你”
一個學期很快就結束,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孩子們積極思考、大膽想象、踴躍表現,共同感受藝術的魅力。 當第二次走訪來到聽課端教室,站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一眼就認出了我們:“老師,我認識你,你是電視里給我們上美術課的那個老師!” 純真的眼神里滿是興奮,他們爭先恐后地分享著自己的收獲和快樂。那一刻,我們的距離近了,心都是暖的。 一個學期下來,“專遞課堂”給我帶來的啟發是:主講老師和輔助老師在配合中,基于各自的教學特色,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實現思維和智慧的碰撞,讓更多的老師迅速成長起來。 同時,借助更多先進的科技,讓“專遞課堂”輻射到更多區域,為更多的農村孩子打開一扇窗,架起一座知識的橋梁,為他們點燃藝術夢想。
教師介紹:
黎倩,任教10余年,中小學一級教師,現任贛州市楊梅小學美術教師,同時也是“專遞課堂”授課老師。其2018年論文《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在國家級優秀刊物《理論研究》中發表;2021年在區小學美術優秀課例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任教期間指導多名學生榮獲區域書畫比賽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