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閥之痛是目前國內投影產業的“卡脖子”問題:例如上文提到的,4K投影普及的困難主要是“進口4K光閥”成本;再例如產品升級速度、成本下降速度、市場競爭份額比例、海外市場拓展等,其它發展方面民族投影企業也都深受“光閥”桎梏。
2023年,作為本土光閥量產的標桿,1LCD產品繼續前進。主要實現了4K產品的問世和高亮上的新突破。這讓1LCD產品有能力在此前DLP投影機傳統優勢場景,如2000元以上市場和4K市場進行競爭。特別是2000元以上價位的亮度升級版1LCD產品,亦切實給DLP產品的份額地位帶來了沖擊,迫使后者采取更多價格讓利政策。小明、Redmi、微果等新一批“核心民族品牌”也依靠1LCD光閥,持續走向家投舞臺的中央。
但是,1LCD的性能上限,畢竟深受“彩色濾光膜”彩色化技術框架帶來的低光效的制約——光機效率只有DLP或者3LCD的三到四分之一。這讓,進一步探索更高等級本土光閥、投影“芯”成為行業的“戰略方向之一”。
2023年3月下旬,主題為“芯相視成,共享共贏”的 2023年LCOS顯示產業高峰論壇,在廣東中山召開!大會承辦方,芯鼎微(中山)光電半導體有限公司宣布,芯鼎微LCOS芯片一期一步的產能,在3月底實現液晶灌裝、液晶模組及光學引擎等全制程投產,達到100萬片LCOS微顯示芯片的年產能力。芯鼎微現場展示的0.37寸 720P、1080P;0.55寸1080P、4K LCOS芯片,且均可提供量產。
結合此前包括豪威科技、慧新辰、數字光芯等企業的LCOS光閥產品,單從技術角度看,“幾乎每年都有新突破、都宣稱能量產”的事情“一次次重演”。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本土LCOS光閥目前最缺的是“終端大牌”的支持。沒有終端企業支持,本土LCOS芯“走不遠”已經是“多年的事實”。
行業分析認為,終端企業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選擇本土LCOS芯,必然觸動DLP等進口光閥供應鏈的利益,這等于“選邊站隊”,是重大的方向轉折,的確需要三思后行,特別是本土LCOS光閥缺乏市場化成功案例的背景下,沒有人愿意第一個吃螃蟹。另一方面,LCOS光閥自身的競爭力也受限。
例如,LCOS制造的困難度不小,成品率一直低于傳統液晶光閥產品。再例如,如果光機引擎采用3LCOS技術,顯然很可能成本比3LCD貴,市場競爭定位尷尬。如果LCOS采用單片方案,則有兩種彩色化方法——其一是用色輪技術,類似于DLP產品,但是受制于液晶需要處理偏振光的技術原理影響,其亮度光效只有DLP一半的效率,刷新率也會因為液晶的反應速度問題低于DLP產品;其二采用1LCD產品一樣的彩色濾光膜彩色化方案,1LCOS亮度效率提升可能比1LCD并不太顯著,但是光閥成本增加不小。
總之,“LCOS顯示技術有20年以上的歷史,卻一直沒能成為主流,是有其必然規律的”。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LCOS能撐起本土投影光閥“芯”時代的可能有限。尤其是在一些企業已經有了“C”方案的時候:
2023年中,長虹牽頭的“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型顯示與戰略性電子材料”重點專項“高亮度Micro-LED投影顯示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啟動。這標志著,micro LED投影技術體系,正式從一個全新賽道上開始為“投影民族‘芯’”提供想象空間。
目前,Micro-LED投影技術,主要被用于車載數字“前大燈”系統。包括三安光電、數字光芯、國星光電等本土企業都已經推出相應技術和案例。如,數字光芯最新產品可實現16萬像素的Micro-LED投影前大燈產品設計。可以說,Micro-LED投影已經在車載嵌入式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未來其通過增加像素密度,進入標準顯示應用場景“大有希望”。
光源、光閥、鏡頭、屏幕等是投影顯示的“核心”。其中,光閥作為“具有顯示參數決定性意義”的部件,始終是民族投影“強起來”的痛點所在。期待光閥上,通過更多的產業努力、上下游共建,民族投影產業鏈早日實現更為重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