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LCD顯示產業鏈,韓國企業已經無力再戰的背景下,打贏OLED戰役,就成了韓國顯示產業鏈能否再次問鼎全球王座的關鍵。這方面,韓國從政府、企業到,媒體和民眾都形成了共識、完成了“戰爭”動員。
特別是隨著美國在高科技上對我國的持續遏制戰略的升級,韓國產業界似乎找到了“天然盟友”,正在加強對我國OLED顯示產業鏈的“橫縱”夾擊:
通過輿論戰,制造“中不如韓”的信息繭房
2023年以來,以韓媒Thelec等“媒體”為核心,又掀起了一輪針對今年蘋果 iPhone 15 系列屏幕供貨情況的“猜測、分析和爆料”。其中,主要分析對象是我國OLED產業鏈領頭羊京東方。主要信息包括,蘋果減少乃至不采購京東方OLED面板——不采購的原因是質量問題——京東方等代表的我國OLED顯示面板質量不行。
事實上,近年來蘋果在面板采購上一直面臨著“韓國媒體信息”的重重渲染。以蘋果“品質”背書,更成為韓國媒體在國際上“惡意詆毀我國產品品質”的拿手好戲。2021年后,三星與蘋果之間的OLED面板配額協議已經到期,京東方順勢打入蘋果供應鏈后,這種趨勢進一步加強。
特別是,近年來美方不時傳出蘋果產業鏈意欲向外轉移的信息,與我國制造業“脫鉤斷鏈”話語興起,更給類韓國媒體更多“信息和認知戰抓手”。
從韓國OLED產業鏈角度看,其卻是擁有發展早、技術強、全球份額領先的優勢。但是,具體到終端產品和制造能力表現上,目前的中韓競爭格局只不過“韓國先發優勢家底厚實”而已。某種角度看,韓國OLED產業鏈的實力優勢,是由存量構成的;我國產業界的優勢是由增量構成的。
在這樣的競爭局面下,利用親西方的輿論話語權,打壓我國產業界就成了一種“必然出現的現象”!爸{言”雖然往往最終不攻自破,但是亦有“眾口鑠金”的可能。甚至,這些“謠言”信息,還得到了國內一些自媒體、轉手和二手媒體、非專業類媒體的助攻。面對這種信息和認知作戰,我國OLED產業界在掌控國內外話語權上都還有功課需要補。
專利戰不斷,制造我國企業“市場”發展障礙
近日,三星在美國對”京東方”又發起了訴訟,指控后者侵犯了其五項OLED技術專利。焦點是,京東方供應給iPhone 的面板備件在鉆石排列結構和驅動技術等方面存在與其高度相似的地方。
為什么說是“又”呢?因為類似的專利戰從沒有停止過。只不過這一次再次“升級加碼”而已。且從技術性角度看,三星的訴求并不高,其可能意欲通過一個低門檻、低訴求,只針對京東方一家企業、在美國的、對蘋果手機的“備件”的訴訟勝利,建立起其相關專利的“案例法有效性”。
行業人士指出,包括磚石排列在內的“產品結構”,有著科學上的最優解特性;是目前小屏幕產品取得成本、視覺分辨率和顯示效果平衡的有效選擇。一旦三星在這一訴訟上建立案例法系的有效性優勢,打擊的將是我國OLED在中小屏幕市場的整體競爭力。
但是,從技術本身看,鉆石排列結構不涉及任何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任何OLED屏幕企業都可以輕松利用既有技術和產線制造出來,其作為技術專利或者發明專利的“法理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類似的排列”方案,僅僅相似是否構成侵權更存在巨大爭議!澳悴荒軐A形,作為汽車輪子的專利。同樣,也不應該將所謂鉆石排列作為一項專利存在”,有行業人士如此表示。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全球OLED產業鏈三星和LG等韓國終端、面板、材料和設備企業的技術布局更早、專利數量更具有優勢。這也是目前韓國OLED產業鏈與我國競爭的,除了存量市場、緊跟美國科技產業策略之外的“最”大優勢之一。
充分利用海量專利和產業鏈的廣泛布局,構建一個“技術、設備、材料、專利、市場”上的對我國企業的競爭壁壘一直是其所期待的。好消息是,我國企業近年來在OLED顯示技術上展現出后發優勢,在上下游核心技術攻關上不斷突破,已經在個別“新領域”,如柔性特有技術上追平韓國企業、在印刷,新型圖形化等技術上實現局部領先。
未來,圍繞OLED技術專利的布局,既有技術專利的合理性有效性、存量專利過期、關鍵專利交叉授權等問題,中韓產業鏈之間還將有持續的“戰役”。
下一代產能,未來之爭的關鍵節點
近日,據科創板日報稱,LG Display啟動第8代OLED面板量產的時間要比Samsung Display晚1年時間。分析公司UBI Research首席執行官Choong Hoon Yi亦表示LG Display會在2026年供應第8代OLED面板。
目前,OLED屏幕在手機市場的布局已經進入下半場。未來的市場增量更多向TV和IT延伸。特別是在蘋果釋放出下一代IT屏幕選擇OLED消息之后,作為蘋果顯示屏幕核心供貨商三星、LG的IT OLED面板線建設提升日程。尤其是在目前,TV OLED面板成本居高不下,市場競爭力不足的背景下,“誰贏得了IT OLED的競爭,誰就會是下一個顯示時代的新王”,這一點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面對如此,我國企業京東方已提出建設成都B16廠,8代OLED IT專用線的計劃。除此之外,近日,TCL科技高級副總裁、TCL華星首席執行官趙軍在2023TCL全球生態合作伙伴大會(GPC)上表示,預計2024年TCL華星將實現IJP (噴墨印刷)OLED的小批量量產,完成對日韓前沿技術的趕超。行業研究認為,印刷技術相對傳統蒸鍍技術更適合“中大尺寸”產品,將成為IT OLED化的可能推手。
5月份,維信諾全球首發了維信諾無金屬掩膜版RGB自對位像素化技術——維信諾智能像素化技術(Visionox intelligent Pixelization),簡稱ViP。這是一種無金屬掩膜版蒸鍍圖形化技術,亦比傳統技術工藝路線,更有利于中大尺寸產品制備。維信諾稱ViP技術解決了FMM費用高、交期⻓、起訂門檻高等痛點,并帶來新的量產優勢:降低最小訂單數量、提高排版率、定制屏體自由形狀。建設基于ViP技術的連產線,將構成維信諾未來戰略的核心點之一。
無獨有偶?瓷蠠o金屬掩膜版蒸鍍流程技術的還包括惠科;菘颇壳昂驼莆者@一技術的日本JDI簽署了“意向協議”。不過最終投資協定需要等到9月底確定。傳聞,惠科可能將在鄭州工廠使用該技術制造IT用OLED面板,乃至TV用OLED面板,實現這家“最后一輪崛起的面板巨頭”的彎道超車。
由此可見,面向IT市場的OLED新產能不僅是“新市場、新需求”的競爭,也是“新技術路線和方案”的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進一步撼動韓國OLED產業鏈的全球優勢地位。這也是目前韓國產業界在輿論、專利等競爭維度和手段上頻頻出招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中韓之間OLED產業的競爭,不僅僅是一個產品或者一個企業的較量,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產業鏈、綜合立體的具有“國戰”意味的系統性競爭。在這方面,我國企業也應梳理自身優勢、建立全面系統性的競爭思維,從戰略高度統籌規劃OLED產業的持續升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