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采星科技量產G8.6代(長)與G6代(短)FMM產品
薄如蟬翼、貴過黃金的金屬光罩,OLED面板用超精細金屬掩膜版(FMM)決定著主流蒸鍍OLED的質量和產量,是 OLED產業最為重要的核心耗材。但也正因其進入門檻很高、市場依賴性強,成為套在面板廠商頭上的隱形“魔咒”。
近日,《 中國電子報》記者從國內掩膜版材料生產企業寰采星科技(寧波)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已經完成第8.6代OLED用FMM產品的試量產,這是國內首次實現第8.6代OLED用FMM產品的 試量產。
寰采星科技(寧波)有限公司董事、技術負責人莫松亭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寰采星科技的第8.6代FMM采用卷對卷工藝,將于今年年底率先量產,為全球首批、中國首次 量產第8.6代FMM,產品規格性能、技術能力均居國際領先。
多家掩膜版企業加速邁向8代線
在OLED大尺寸化浪潮下,上游關鍵核心材料——FMM也開始為適配第8代OLED面板作準備。從去年開始,日本廠商 DNP(大日本印刷)、韓國廠商Poongwon Precision(豐元精密)先后宣布布局第8代FMM。今年6月,DNP第8代FMM產線宣布投產。
自蒸鍍 OLED技術問世以來,FMM的供應一直被日本DNP壟斷(約占95% 市場份額),直至近兩年,韓國和中國極少數材料廠商才開始在具備6代FMM的量產能力,但市場占有率極低。
然而,高世代OLED的預期走熱,為掩膜版產業帶來新變化。
從2023年開始,韓國面板大廠 三星顯示和我國廠商代表 京東方紛紛投建第8.6代OLED生產線,且兩家企業的技術路線均為蒸鍍OLED。此外, 維信諾、 LGD等廠商亦將布局高世代OLED視為保證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隨著投入到第8代OLED產線的顯示面板企業越來越多, 產業鏈上游材料、設備等將隨之進行全面升級。因此,FMM的尺寸注定趨于大型化,市場需求也將大幅增加。
根據貝哲斯咨詢數據,預計到2029年,全球FMM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97.95億元迅速擴大至678.65億元, 年復合增長率預計超過38%。
且由于面板廠商OLED產能的擴大,FMM材料將出現供應緊張情況,供需缺口也進一步擴大。根據群智咨詢數據,預計到2025年,全球FMM供應規模將近60萬條,預計供需比缺口最大高達31%。
業內人士指出,在OLED大尺寸化浪潮下,誰能更早適配第8代OLED誰就可以占據更有利的競爭地位,甚至將進一步增強本國在OLED顯示領域的優勢。
在此背景下,多家掩膜版企業宣布開始加速邁向第8代FMM。
從去年開始,先是DNP宣布計劃投資200億日元(約合 人民幣10億元)擴充日本工廠產能。之后,韓國材料商Poongwon Precision也宣布完成了第8代FMM制造設備的引進和安裝。另一家韓國顯示設備制造商Olum Material也表示,將開始為第8代OLED面板開發FMM。
我國企業率先完成大尺寸FMM試量產
今年6月,DNP宣布其第8代OLED金屬掩模板生產線開始在位于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的黑崎工廠運營。此外,有消息指出,DNP正為三星顯示的第8.6代OLED產線生產FMM。
據DNP方面介紹,考慮到第8代基板比第6代基板具有更高的面板生產效率,DNP也建立了與第8代基板尺寸兼容的金屬掩膜生產系統,以此提升FMM的生產效率,匹配第8代OLED生產需求。DNP表示,隨著新FMM產線的全面投產,DNP的FMM產能有望提高一倍。
驚喜的是,半年后,我國在第8代OLED FMM方面也提前交卷。
近日,《中國電子報》記者在采訪國內掩膜版材料企業寰采星科技(寧波)有限公司董事、技術相關負責人莫松亭時得知,寰采星科技已經完成第8.6代OLED FMM產品的試量產。
“FMM產品屬于微米級精密治具,需要按照客戶的需求定制,達成規格才會交付給客戶使用。”據莫松亭介紹,寰采星科技的第8.6代FMM技術路線沿用所積累大規模量產經驗的卷對卷工藝,于今年12月,率先完成全國產第8.6代OLED用FMM產品制造,為全球首批、中國首次商用化第8.6代FMM,產品規格性能、技術能力均居國際領先。
如此看來,我國金屬掩膜版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在第8代FMM產業布局上,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莫松亭指出,目前寰采星科技已布局兩條第6代及一條第8.6代FMM量產線,產能居全球第二。未來公司將持續保持 投資強度,快速提升產能,目標未來兩年內實現國內FMM需求100%產能覆蓋。
在業內人士看來,實現第8.6代AMOLED用的國產化供應,是中國在OLED關鍵材料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打通了上游半導體裝備、Invar(因瓦合金)原材、制程輔材及 光罩配套體系,彰顯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將為國內OLED 產業發展提供關鍵材料供應底氣,甚至將在未來助力中國新型顯示產業提高 國際競爭力。
FMM生產線
大尺寸FMM大規模量產還有諸多挑戰
然而,在我國FMM產業迎來突破式發展的當下,更應重視如何將“1提升到100”,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量產,且完全滿足市場需求。據悉,目前我國在大尺寸FMM量產方面還存在諸多挑戰。
從技術層面來看,由于FMM比紙還薄,因此產品尺寸越大,在制作和使用過程中易受到如重力、壓力、磁力等應力的作用而產生 蠕變的可能性就越大,產品形變問題越明顯。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魯謹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強調,目前國內FMM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材料、工藝的成熟度仍需要長時間磨合,希望產業上下游更加緊密配合,盡快實現產業的規模化量產。
目前,國內材料企業如寧波寰采星科技、南京高光半導體、浙江眾凌科技、安徽浚潁光電、成都拓維等公司都在布局FMM。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雖然也有部分國內掩膜版企業在積極開發布局FMM,但是目前產量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FMM的上游材料——Invar原材受限。
一直以來,Invar原材主要由日立金屬供貨。DNP正是因為獲得日立金屬獨家供應優質Invar原材的資格而長期壟斷FMM市場。
日立金屬與DNP這兩家日本企業屬于捆綁式合作。根據DNP與日立金屬2022年12月達成的最新 戰略合作來看,至少未來7年,日立金屬50微米以下Invar材料仍將獨供DNP。
魯謹稱:“其他企業要想獲得優質FMM只能高價進口,這無形中提高了國產FMM的成本!
為了突破Invar材料的供應限制,降低材料成本并減弱供給風險,我國材料企業正努力尋求FMM基礎鋼材作為可替代方案。
例如,部分國內掩膜版企業或是嘗試與歐洲等金屬材料企業合作,或是嘗試與國內鋼鐵企業合作,彼此相互配合,反復測試并積極改善產品性能。據悉,寰采星科技已經研發出適合生產FMM的Invar材料,其厚度可以達到15~40微米,能夠打破DNP對于50微米Invar材料的壟斷。
據業內人士透露,我國中國鋼研、山東泰鋼、西安鋼研等頭部鋼鐵企業都已經加入到Invar材料的開發隊伍中。從技術力量來看,我國的鋼鐵廠商的生產和研發能力并不弱于日本日立金屬;從設備的先進程度來看,甚至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