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爆料TCL正在研發130英寸液晶電視和顯示產品。目前該消息尚未得到正式確認。如果真的誕生130英寸液晶顯示產品,這將打破液晶顯示量產產品的尺寸記錄。對于目前蓬勃發展,618期間平均購買尺寸達到70+英寸的彩電市場而言,也是放了一顆“衛星”!
130英寸,制造不是問題
目前,量產液晶顯示器中,京東方110英寸面板和TCL華星115英寸面板是“最大”尺寸。此前,日本夏普SDP 10代線,曾經為樂視提供過少量120英寸液晶面板(定制)。
從技術邏輯角度看,10代線切割120英寸面板并不經濟,大約4成玻璃基板成了邊角料——10代線適合2切114/115英寸液晶面板。即,TCL推出的115英寸才應該是10代線大尺寸經濟切割的極限。
對于TCL華星而言,據悉其考慮采用10.5/11代線切割130英寸面板,恰處于2切的經濟切割區間。在不采用混切技術利用邊角料的情況下,單個130英寸面板與115英寸面板在10.5/11代線上的生產成本相當。這或許是TCL成功推出115英寸面板和產品后,又瞄準130英寸的原因。
對此,從技術角度看,目前TCL主力的10.5/11代線產能充沛、技術成熟,大尺寸切割130英寸液晶面板不成問題。“研發”上要解決的新課題主要是130英寸尺寸上,巨大面板的“自支撐”能力。即液晶顯示面板可以用于固定的只有四個邊框。顯示面積越大,面板中心距離邊框越遠。這就導致將面板固定在顯示器框架上的力量要更強、面板自身承載拉力能力也更強才可以。即,新問題主要不是面板制造,而是“模組”制造。不過,這種固定技術應該不是什么難題。畢竟此前夏普和樂視已經試產過120英寸產品。
液晶向更大,應用才是問題
對于追求更大這一點,液晶顯示行業一直很是執著。如果TCL 130英寸面板不能推出,那么夏普120英寸即將永久定格最大液晶的概念。實際上,自45英寸開始,夏普一直是最大液晶面板的擁躉。但是,這并沒有能最終拯救的了夏普液晶10代線的命運:該條線已經在近期不可逆的減產,并將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為什么求大沒能拯救夏普呢?用夏普早年的一個研究結果解釋就是,84英寸是普通居民電梯的容納極限。目前,業內通過更窄的邊框設計和脫掉外包裝,讓普通居民電梯最大可運輸85/86英寸液晶顯示設備——這一局限主要是由電梯的高度和寬度共同決定的,這也就導致,很多商務樓的電梯也被卡在這一運輸限制上。
大電視運輸有多難呢?據媒體報道,做為國內百英寸的頭啖湯案例之一,2017年上海市徐匯區的朱女士在蘇寧購買了一臺100寸的電視機。由于彩電體積重量太大(該產品“三圍”相當驚人,分別是258厘米、89厘米、187厘米,包裝后整體體積約3立方米,自重295公斤),為了安裝它,蘇寧組建了近20人的團隊,動用了3噸叉車以及相應吊裝設備,總計花費6小時才安裝調試完成。
恰是因為運輸難、入戶難、自重大等原因,自2012年6月,夏普在美國出售90英寸電視,打開90+英寸市場大門至今,大于84-86英寸的液晶顯示產品,一直是市場的鳳毛麟角。——當然,在這一點上一層居民樓、別墅、大平層、農房和擁有專門大空間貨運梯的商務樓等, “入戶難”問題更小一些。
不過,超大尺寸液晶電視的“難用”不僅是因為“運輸難、入戶難、自重大”。視覺上的舒適觀看距離也是大問題。上文提到的購買100英寸液晶彩電的朱女士,為這個家庭新成員準備的是“長10米寬7米”的大客廳。這個客廳的面積,已經達到小戶型兩居室的整體建筑面積。
從視覺理論看,大屏能夠帶來更好的沉浸感,即更大角度覆蓋人眼視野:按照TCL的說法,65英寸在3米視距角度為30°,98英寸會提升到40°,而到了130英寸則提升到了65°人眼的極限,從而帶來更加沉浸的視覺享受。
但是,這一是說法忽略了一個問題,顯示尺寸變化往往也需要變更觀看距離:否則,單純提升視野無蓋,縮小觀看距離也可以做到,為何還要追求大尺寸呢?具體而言,就是100英寸液晶電視可能至少需要5米的觀看距離,加上電視支架、沙發靠背,可能最小需要6米的室內凈寬度。
“沒有這么大的空間提供合理觀看距離,導致過近距離觀看下,眩暈問題增加、眼部和頭部疲勞感增加!”這是大電視進家門的又一應用瓶頸。近年來,液晶顯示通過采用低反射率屏幕技術,盡量降低高對比度下平均顯示亮度,并利用HDR和mini LED分區背光補足高光畫面部分的顯示能力不足,已經壓縮了不小的“最小舒適觀看距離”。
例如,早期42英寸液晶往往具有400nit的亮度,目前43英寸產品則往往標稱250nit的亮度。(250nit的意義是什么呢?室內白墻的反射率一般在70%,白紙反射率75%左右,一般學習環境照明強度為300nit。即室內學習環境白墻視覺亮度為210nit。接近或者小于這一亮度,視覺舒適性更加。)這讓42/43英寸的舒適觀看距離從3米以上,下降到2.5米以上。——這種技術和設計進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尺寸電視的可普及度。但是,在更大尺寸上,依然沒能根本性改變大尺寸液晶彩電的應用難問題。
新技術崛起,才是100+英寸的王者
100+大尺寸液晶制造不難、成本可控,但是“用好”卻很難的問題沒有解嗎?答案是否定的!
從高質量顯示角度看,Micro LED顯示是最佳的大尺寸大屏彩電解決方案。例如,三星THE WALL家庭巨幕就采用了這一技術。據悉,Micro LED天然具有高亮度、高對比度和高色彩,可超薄柔性化的特點。
我國企業洲明科技已經推出采用AM TFT驅動設計,體積厚度不輸于液晶顯示的Micro LED“拼接模塊”——對,沒看錯,說的就是拼接模塊。因為Micro LED顯示采用拼接設計,也就徹底解決了運輸、入戶難得問題,而且徹底解決了向更大尺寸進發的“瓶頸”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Micro LED還是一種自發光、高對比度技術。據悉,25*50微米的Micro LED可以提供超過90%的屏幕全黑占比。屏幕反射環境光、炫光問題,是有史以來所有顯示技術最低的。這讓Micro LED電視可以在更低的畫面亮度下,保持更高的超高對比度體驗。進而Micro LED擁有的舒適觀看距離可以大幅壓縮。特別是通過Micro LED技術實現極小像素間距,如P0.3間距之后,百英寸舒適觀看距離甚至可以壓縮到2米以下。
“運輸、安裝難問題”、“向更大發展的瓶頸問題”、“舒適觀看距離問題”,與液晶一樣的厚度,可柔性化、更節能:Micro LED優勢無比強大。那么Micro LED自身的缺點是什么呢?目前看主要是“成本較高”、“制造工藝有待進一步提效”的問題。這一點需要更長的時間積累和更大的市場規模共同解決。
從成熟度看,激光電視是一種家庭和商用百寸大屏的好方案。激光電視采用投影技術原理,已經克服高亮度、三色光源、0.15-1.8:1超短焦等極限技術,在電視柜上可實現100-150英寸的經濟空間投影大屏,整體成本可控制在一萬元以內,到數萬元之間。
激光顯示的優勢除了大尺寸之外,更具有舒適觀看距離小、視覺健康度高的特點。仿生式反射成像,一般100英寸只需要2.8米以上的觀看距離。同時,反射成像屏幕厚度極小,加上框架也可以薄到只有一兩厘米,不占據額外室內“凈寬”空間(對比而言大尺寸100英寸+液晶電視的支架和厚度需要40厘米的空間容納),進一步凸顯激光電視對小空間大畫面健康視覺的友好性。
業內分析認為,隨著激光/LED等高等級固態光源成本降低、高質量抗光幕大規模量產和成本降低。激光電視是唯一可能將百英寸帶入到4000-5000元普及價位,并滿足3.5米凈寬以內居民家庭、辦公空間百英寸大畫面舒適觀看距離的顯示技術。
綜上分析可見,130英寸的液晶顯示不是造不出來,而是可能“用不起來”。相反,Micro LED和激光顯示則為大屏普及,提供了更好的武器。考慮到此前120英寸液晶電視的“曇花一現”,不排除TCL華星130英寸更多只是一個“概念”產品,更多是為了展示其全球領先的高超制造能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