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西城區“跨學科聯合教研——教師基本功培訓”活動在第二實驗小學舉行。科學和信息科技兩個學科的教師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通過跨學科融合,以及AI賦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活動中,來自兩個學科的兩位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進行微課教學展示,四位學科骨干教師聚焦“六功”中的課程功、學生功、教學功進行課堂觀察和評價。現代中慶AI深度融合在活動中,有著精彩的表現。
科學學科
康樂里小學教師胡一凡以“開關”一課為例,分享如何通過項目式學習促進跨學科概念的建構。
信息科技學科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教師魏安洲以“打造自己的AI學伴”為例,展示如何通過探究AI背后的原理,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課堂觀察評課環節,四位聽課教師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胡老師和魏老師的微課教學進行了點評。
AI同步對兩位老師的微格教學進行了數據采集與分析。對于本次微課教學,傳統基于課堂的AI數據分析顯然不合適。這一次,現代中慶AI聚焦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對說課教師的肢體動作、語言表達、表情、普通話等外顯的教學功行為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
信息科技學科研修員李鴻娟教師就數據報告進行了點評,通過數據,說課教師表現出的各項教學基本技能,其優勢和不足得到清晰呈現,讓青年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改進訓練,快速提升教學功。
與AI進行深度對話,讓優秀教師的經驗與教育大模型碰撞產生出火花,是這次教研活動另一大亮點。教師們利用中慶AI教研助手軟件,與AI助手(中慶教研小智)采用自然語言的方式,從課程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基于新課標和生成式大模型,小智幫助提煉出課堂的教學亮點,厘清在跨學科融合方面的一些困惑,針對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更提供了情景化改進的建議和方案。
科學學科研修員金娜教師在總結時指出,本次教研活動不僅展示了科學與信息科技學科的融合成果,還通過AI技術的應用,為教師提供了新的反思工具。跨學科融合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在AI的幫助下,未來的教研活動將繼續探索如何通過跨學科融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