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移”到跑
如果把先前的整體平移稱為“移動”,那么這次國家廣電總局發布試點驗收辦法,就是要讓整體平移開始跑起來。
國家廣電總局力推數字電視的決心是有目共睹的。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在全國選定了49家試點單位,進行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的轉換,并制定了詳盡的“中國廣播電視數字化日程表”,計劃在2005年底做到中國數字電視用戶突破3000萬戶。
但到去年上半年,這個數字還只有區區二三百萬,國家廣電總局著急了,2005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推進試點單位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的若干意見(試行)》,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但時至今年2月,國家廣電總局官方網站上公布的數字電視用戶總數只有400多萬戶,仍然不到調低后的2005年目標——1000萬戶。
據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有關人士透露,在列為試點的49家城市中,目前完成整體轉換工作的城市包括青島、杭州、深圳、南陽、綿陽等地;大連、太原、遵義等一批城市也將完成轉換;另外已經啟動轉換工作的省市還包括上海、重慶、武漢、天津、廣西等。此前轉換完的那些城市正在開展新的業務。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國家廣電總局急切要完成整體平移,是感受到了IPTV的鋒頭。就驗收辦法來看,若把去年7月的那個文件與今年的文件進行對比即可發現,半年之內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這兩個文件可用一軟一硬來形容。國家廣電總局“軟硬兼施、先軟后硬”,其良苦用心無非是要各地運營商認識到“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分析認為,去年的文件以提供政策支持為主,極盡鼓勵之能事,當時也確實鼓舞了一番人心;而今年的文件則以督促為基調,語氣嚴厲,使人更多感到的是壓力。
“大限”作用有限
驗收大限對于整體平移到底有多大的促進,各方面的看法不一,但多數人認為作用有限。
中國通信學會會員、北京大學電子學系教授徐孟俠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數字電視的發展要符合市場規律,一廂情愿地“力推”產生的是“泡沫”。他同時提出個人觀點,認為發展數字電視應該“地面、有線、衛星”三者并舉,各顯神通,相輔相成,相互競爭。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數字電視傳輸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楊知行也認為,有線數字電視產業推廣屬企業行為,政府的一味強推不見得立即湊效。
東方有線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小布認為,國家廣電總局給出的政策非常有限,如許可證都沒有給出來。《有線數字電視試點驗收管理辦法(暫行)》只是起到對各地的一種催促作用,但各地的經濟、策略都有所不同,“一刀切”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也違背了客觀規律。如果在6月30日前,各地有線電視數字轉換一旦沒有按時間規定完成,此公文也會失去執行效用。
整體平移在中小城市,特別是單一網絡的城市開展相對容易,但大城市就要困難得多。目前整體平移情況不佳的就有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據了解,到2005年底,北京市僅發展了1.75萬戶數字電視用戶,上海也只有6.3萬戶,廣州更是剛剛在海珠區開始試點(去年10月剛剛免費發放了約200臺機頂盒)。廣州市新聞出版與廣播電視局有關人士說,國家廣電總局推動數字電視的決心很大,但心態過急。其實青島模式只適合單一網絡的中等城市,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就難度很大。北京歌華有線有關人士也表示,國家廣電總局的最后轉換期限對于北京這樣的城市沒有任何意義,誰都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
其實不管設不設限,關鍵是要調動運營商和用戶的積極性。運營商要贏利,觀眾要看好節目,這兩條解決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以前業界大多認為,數字電視推廣不利是由于數字電視的傳輸標準遲遲不能出臺,使得產業鏈條難以真正啟動。但現在看來,真正限制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的瓶頸其實是贏利模式,很多地方雖然完成了整體轉換,但是如何找到贏利模式、如何歸還貸款和徹底啟動整個產業鏈卻成了新難題。
贏利模式在哪里?
在2003年6月進行首批城市試點的時候,國家廣電總局鼓勵不同的模式進行競爭,如“青島模式”、“佛山經驗”、“杭州做法”。然而贏利模式在哪里仍然是個迷。
“整體轉換完成早晚并不重要,單靠收取30元/月左右的數字電視收視費,永遠都不可能真正贏利,甚至連貸款都難以還清。”一位運營商負責人表示。另一方面,作為用戶來講,節目還是以前的節目,卻要多交錢,心里也不樂意。
據了解,每月每戶多收10元收視費,一個城市按50萬戶來計算,每年的收視費用只比以前增加了6000萬元,但之前網絡帶寬加大和雙向性改造的投入高達幾億元,免費發放機頂盒的成本也在2億到3億元,節目內容的購買也在億元以上,如此算來收視費只有成本的零頭而已。
當然,除了收視費,運營商還看好增值收益。如“杭州模式”同時建立了廣播式的數字節目平臺(有線網絡特征)和交互式的增值業務平臺(電信網絡特征),形成了良好的收入渠道。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增值業務,但對于轉換規模在400萬左右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增值業務能否彌補巨大投資(北京的整體轉換資金預計超過30億元),目前仍是未知數。
也有人說付費電視正好用來“廣開財源”。但情況并不樂觀。到2005年底,全國付費數字電視用戶只有139萬戶,收入只有3.16億元,而同期有線電視的收視費則為151億元。有專家指出,這一輪數字電視整體轉換的熱潮明顯是在政策催促下形成的,效果不見得好。以目前數字電視用戶最多的山東省(不含青島市)為例,2005年底其數字電視用戶達到81萬戶,但付費電視的收入卻只有134萬元。
付費電視不受“待見”,其原因之一是內容匱乏,節目單調,與用戶所交的費用不成比例。但付費電視播出機構也自有苦衷,他們希望開播的頻道能為一定規模的用戶提供服務,以免虧損,而用戶又希望先有可看的節目,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結果我們看到的是,目前經國家廣電總局批準的付費電視頻道已達120多套,但已開播的卻只有60多套。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有線數字付費頻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試行)》第二十五條規定,付費頻道不得播出除推銷付費頻道的廣告之外的商業廣告。用戶寥寥,又不能打廣告,虧本就是必然的了。明知會虧損,誰還會有積極性去開辟新頻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