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家換屏導致屏幕縮水
液晶電視的屏幕尺寸是由液晶電視屏可視面積的對角線長度來計算的。爆料的業內專家介紹說,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液晶彩電,其液晶屏主要采購自日、韓及臺灣地區。如日本是夏普屏,韓國是三星索尼屏、LG飛利浦屏,臺灣是奇美屏。但因為液晶屏的每代生產線所能切割的最佳尺寸不一,每家屏供應商生產線的最佳切割尺寸也就不同。如臺灣的奇美屏,尺寸就只有47英寸,而不生產46英寸的。而三星屏,只有46英寸,而沒有47英寸的。
該人士爆料稱,以往很多廠家都采用了價格低廉的臺灣屏作為液晶電視的面板,并作為價格戰的主力型號。隨著去年11月以來液晶電視曝出洋彩電使用臺灣屏事件后,不少企業嫌棄臺灣屏給消費者留下低價低質的印象,都改用了韓國屏、日本屏進行生產。
“目前市場上至少有兩個國產品牌的47英寸液晶電視,采用的是46英寸的三星屏。”這位人士講,因為之前一些尺寸的液晶電視已成為市場熱銷機型,廠家在改換液晶屏以后,舍不得丟棄打下的市場,于是沿用以前的尺寸,就出現了實際尺寸與標稱尺寸不符的現象。
這位人士指出,液晶電視還出現“包邊縮水”的現象,既邊框遮住液晶屏的面積過大,導致實際可視范圍縮小的現象。
該人士建議,消費者購買液晶的時候不妨帶皮尺量一下,用皮尺準確地量出電視機對角線的長度,再根據1英寸=2.54厘米進行換算,防止花大價錢買來“縮水”彩電。
液晶電視規格多
37英寸、39英寸、42英寸、45英寸、46英寸、47英寸……昨天天極Chinabyte在北京家電賣場看到,液晶電視的尺寸明顯比傳統顯象管電視要多。由于尺寸相差并不懸殊,所以有些相鄰尺寸的液晶電視,如果不仔細看還真分辨不出大小。如46英寸和47英寸電視,外觀大小基本看不出來區別,看到的只是售價能相差三四千元。
據了解,與傳統顯像管電視有明確的規格不同,由于液晶電視機是新生事物,國家還沒對其尺寸大小作出明確規定,于是廠家在生產液晶電視時,就出現了多種規格型號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