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降價策略和高清戰略搶奪失去的市場
2006年的平板電視市場,在保持往年的良好發展勢頭基礎上又更上一層樓。根據信產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6年的前10個月,液晶電視總產量超過了700萬臺,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24%,而等離子電視卻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
液晶電視的無限風光基本上已經掩蓋了等離子電視的光芒,在液晶電視接二連三發動降價攻勢的時候,等離子電視按兵不動。直到2006年年底,各等離子電視制造商才開始降價,而且降價幅度相當大,大有一次到位的架勢。三洋42英寸等離子電視剛開始降價促銷時,只是送一臺飲水機,而近日這款電視則直接由原來的13888元降為9480元;LG的一款等離子電視也從10.8萬元降至6.8萬元,另一款產品在2006年6月份的時候市場價格還是39966元,而目前市場報價僅29600元。
在液晶電視大打高清電視牌時,等離子電視悄無聲息。數字高清電視標準已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對液晶、等離子電視的高清要求是:清晰度指標必須達到720線,顯示比例為16:9。這一標準意味著物理分辨率通常需要達到1366×768。長時間以來,等離子電視都沒有能推出符合這一標準的產品,直到2006年年底,日立、松下分別推出了符合標準的產品,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日立42英寸高清等離子電視在國美北京中關村店的售價是16990元,電視分辨率達到了1280×1080;此外,先鋒公司也于2006年11月推出了第七代等離子電視5000EX,分辨率達到1920×1080。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盡管等離子電視的營銷策略晚了一步,沒能搶占先機,但是經過策略調整后,等離子電視已經具備了與液晶電視競爭的條件。雖然等離子在中國市場表現一般,但在全球市場的表現仍非常搶眼,并由此導致等離子面板產量供不應求。統計表明,2006年全球等離子面板產量達到1250萬張,而到2008年將突破2100萬張。受等離子面板價格下降的影響,等離子電視的價格有望在一年內再降15%左右。
發動宣傳攻勢試圖正名
長久以來,液晶電視的宣傳攻勢十分凌厲,但等離子的聲音卻十分微弱。松下方面認為,等離子技術受到了競爭對手不公平的攻擊。松下品牌營銷部的副總裁BobGreenberg表示,等離子電視具有超高的對比度、色彩逼真、圖像沒有拖尾、可視角度好以及經久耐用等優勢。
但與此同時,索尼也發動了名為“高清挑戰”的廣告宣傳活動。索尼在廣告中稱,一旦消費者看過了等離子電視的熒光反射現象以后,就會選擇液晶電視。雖然大部分用戶家中并沒有使用熒光燈,但索尼相信,明亮的燈泡以及其他反光會給等離子電視的圖像造成影響。
帕勒咨詢董事羅清啟認為:“兩派的口水仗一直存在,因為這關系到各自的利益。爭論不止,其實意味著平板電視兩種顯示方式的戰爭遠未結束。”
至于這兩大陣營中誰最終會取代另一方,羅清啟認為,這不僅僅取決于技術的先進性,還包括市場的認可、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電視的發展史就是顯示方式的進化史,從最初的黑白球面顯像管電視,到純平CRT電視,再到目前的平板電視,未來則將有更多的顯示方式出現(現在已經有SED、正投影電視、可折卷電視等)。電視的顯示方式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也是目前液晶、等離子兩種顯示方式并存的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刃波認為,等離子技術過于壟斷,生產企業過于集中,核心技術集中掌握在少數日韓廠商手中,其他廠商若想參與競爭,必然處于絕對劣勢,市場開發難度大,遠期市場難解近渴,加上等離子都是主要定位于高端消費者,這都導致了其現階段的消費群體狹小。企業數量減少產品質量有所提高
等離子陣營的規模不斷縮小,東芝、索尼退出等離子電視市場,三星、LG也重點投資液晶,國內除長虹、海信、廈華等少數企業外,基本都已對等離子市場失去了信心。
然而,就在等離子電視生產企業逐漸減少的同時,一些鐵桿的等離子電視制造商仍不斷擴大生產規模,試圖突破液晶電視的包圍。2006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披露,由長虹控股80%的四川世紀雙虹顯示器件公司(以下簡稱“世紀雙虹”)已投資9990萬美元收購荷蘭SteropeInvest-mentsB.V公司75%的股權,從而間接持有韓國第三大等離子屏企業ORI-ONPDPCO.LTD公司75%的股權。有消息說,ORIONPDPCO.LTD掌握著171項等離子專利。顯然,世紀雙虹是要通過收購方式掌握等離子核心技術。長虹副總裁郭德軒表示:“我們要掌握的是等離子的核心技術,而且會通過自主研發來升級生產線。”
另據了解,日立2006年4月興建了一座等離子面板廠,并將于2010年3月之前運營。三星也將投資7.52億美元建一條新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使產能提高70%。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制造企業的減少,品牌的集中度也在不斷提高,這對留在這一陣地的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
中怡康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對全國300個城市2800家門店的銷售監測顯示,2006年1月-10月,等離子電視銷量為30萬臺左右,松下等離子電視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4.8%,日立、三星、LG、長虹和海信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8.6%、6.63%、8.32%、9.01%和8.23%,這六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總和達到75.59%。這無疑說明等離子陣營的品牌集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松下、日立、長虹、海信等企業逐漸掌握了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的話語權。
品牌集中度高,可以有效地避免惡性競爭、保障利潤,也就保證了產品的健康發展。而液晶電視生產企業眾多,目前正處在價格惡性競爭的邊緣,再發展下去,利潤難以保障。從這一點上看,誰的發展道路將更為平坦,還難以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