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LCOS的人都知道,從技術本身而言,它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技術,具有分辨率高、亮度高、能耗低、結構簡單的特性,應該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但這一技術甫一誕生,其產業化的征途就一波三折。
LCOS技術在誕生初期被普遍看好,吸引了眾多的廠商進入,1995年有廠商開始研發,很快JVC就開發出名為D-ILA的LCOS專利技術,到2001年LCOS廠商已擴至JVC、日立、三洋、3M、飛利浦、三星等9家企業,我國臺灣繼LCD之后還掀起了LCOS技術的生產熱潮。
但是到了2005年前后,LCOS技術似乎還在導入初期就開始面臨發展的停滯。飛利浦、英特爾等多個大型廠商相繼宣布中止了LCOS生產計劃。中國也因為飛利浦的退出等原因,致使中國LCOS產業聯盟的工作受到影響,中國彩電廠商紛紛暫停LCOS背投產品的生產。
到了2006年,索尼和JVC的LCOS背投產品在北美市場取得戰略性成功。2007年索尼、JVC、佳能等廠商將LCOS前投和背投產品投放中國市場,令業界對LCOS信心重樹。
如今又有JVC和Syntax-Brillian對LCOS的放手。不過,此次JVC和Syntax-Brillian并非和飛利浦、英特爾的退出完全一樣,這兩家企業退出的主因并非技術不成熟,而是自身經營問題。同時,兩家企業都對LCOS有所保留,JVC僅想放棄背投業務,但對LCOS在前投及近眼顯示器(亦稱為頭戴顯示器)的應用前景依然看好,并給予持續投入,而Syntax-Brillian業務仍然保留與LCOS相關的所有專利和知識產權,只授予Compound Photonics技術許可。
Syntax-Brillian不只有LCOS業務,同時還有液晶電視業務,在液晶市場紅紅火火且競爭日漸慘烈之時,該公司意識到必須集中精力做好一種業務,于是決定放棄LCOS制造業務,專注液晶電視業務。其液晶電視在中國市場也有銷售,品牌為奧利維亞。
JVC則是因為資本層面的原因不得不退出LCOS背投業務。其控股公司松下因其經營不善,將持股轉給日本另一公司建伍。在經營業績的壓力之下,JVC不得不放棄LCOS背投業務,主攻LCOS在前投及近眼顯示器方面的應用市場。
這說明,盡管LCOS前景不太明朗,JVC和Syntax-Brillian兩家廠商對于LCOS仍心存些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