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算帳,誰輸誰贏難見分曉
十一平板電視市場,洋品牌和國內品牌采用完全不同的市場策略,對其市場表現肯定會有巨大的影響。然而在誰是最終的勝者的問題上,雙方分歧還真不小。洋品牌陣營認為,由于大力度的價格策略的采用,洋品牌占據了國內十一平板市場接近七成的銷量。
但是國內品牌對此結論做出了強有力的反駁。國內品牌表示,雖然洋品牌產品在國內平板市場依靠價格降低吸引了不分消費者的注意,使其市場占有率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洋品牌平板產品的市場基本集中在一線城市,而國產品牌覆蓋二三線城市,因此總體銷量上,洋品牌并未獲勝,國內品牌則占據全部國內市場份額接近七成。
另一方面,業內專家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資深家電觀察家、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劉步塵指出,“國內平板市場的規模化發展,致使衡量市場表現的關鍵指標產生變化,份額時代已經結束”,“以價值為導向的經營思路將是未來平板業的方向。”《1-8月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1-8月外資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率已遠低于全行業平均增速,占全行業的利潤比重已開始有明顯的下降。
業內分析指出,洋品牌大舉的價格戰損害了洋品牌的良性的利潤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價格戰更本上損害了洋品牌長期的品牌形象。長期以來,洋品牌以高端的價格漸漸培養起自身品牌的高端身份。而突然的大規模價格戰,則使洋品牌的高端身份喪失,淪落為地毯貨。“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當中國品牌開打價值戰的時候,外資品牌卻轉向了價格戰。這種品牌倒置現象發人深思。”資深家電觀察家、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劉步塵指出。
與洋品牌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的價格戰不同,國內品牌強調價值戰,一方面是站在消費者的權益上來考慮問題,另一方面更是立足于品牌的長期發展。
國務院發展與研究中心家電行業專家陸刃波認為,部分產品在技術上處于落后的外資品牌,已連續三年打起旺季價格戰,繼續采用“拼價格、拼材料”的低端方式欲圖利空市場,是近年來常見于消費電子產業的戰略衰退的典型跡象,與國內CRT產業演進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最終的結果可能將重蹈CRT的覆轍。
在任何市場,消費者購買的都是“使用價值”。強調消費者的價值,強調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正是國內彩電企業對這一點的解讀。依托優秀的產品、良好的售后和暢通的渠道,在長遠的市場競爭中,國內品牌的“價值戰”更具有優勢。洋品牌價格戰恰恰說明的是,洋品牌在價值策略上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