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等離子市場從2006年以來就一直沒有走出低谷,從整機企業到等離子屏的制造企業均對現在這種狀況提出了質疑,究竟什么時候才能走出困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市場局面,這個問題不僅是整機企業考慮的問題,與上游制造企業也有相當大的關聯性。針對這種狀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課題組專家陸刃波提出,中國等離子市場重獲新生需解決兩大問題:一、與擁有豐富屏資源的液晶市場相比,等離子缺乏廣泛、充足的屏資源供給,因為資源都掌握在日韓等少數企業手中。二、等離子技術門檻高,多數國內平板電視企業被重重的專利技術拒之門外,無法真正打開市場。
上游資源少制約等離子發展
與液晶電視市場不同的是,由于日韓對等離子技術掌握著決定的主動權,國產平板電視在等離子方面企業占不到太多便宜,因此在06年,數家國產電視企業先后放棄了等離子,發力液晶產業以贏得企業的生存機會。除了少數的幾家如長虹、海信等國產企業還堅持兩條腿走路之外,其他國產企業已經把重點完全的轉移到了液晶電視的生產和營銷上。
上游資源和技術的劣勢使得中國等離子發展困難 |
如今的等離子市場三星、松下、日立、LG、飛利浦占據了國內等離子電視市場銷量65%的份額,技術優勢都牢牢掌握在日韓企業手里。陸刃波指出:日本企業向來患有“技術壟斷癥”,日本制造的產品技術含量高是公認的,可日本廠商把產品銷往中國時,卻死抱著技術壟斷的信條不放,只要可能對自己產生一點影響的技術絕不出口給中國。甚至當美國、歐洲都放寬對華技術出口標準,從而搶占了手機、汽車大批市場份額時,日本卻仍沉浸在“技術壟斷癥”里不能自拔。
這種方法限制了國內彩電企業對等離子發展的動力和可能,即壓制了國產電視企業,也壓制了整個國內等離子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要想改變這種局勢,外資企業尤其是掌握上游技術的企業有必要像松下一樣積極的宣傳等離子技術,使等離子在行業中的認知度提升。另一方面,等離子市場的繁榮需要充足廣泛的屏源作為基礎,而對于現在的國內平板電視企業來說并沒有上游等離子屏企業提供充足的屏資源,這都造成了國內等離子整體產業的低迷狀態。再者,供過于求的液晶上游市場狀況縮減了整機的成本,在短時期內市場份額飆升,即使愿意開發等離子電視的國產平板電視企業都無從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