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產業領域長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是要先投入,靠先進的技術來推動消費者的需求,還是以市場需求為先導,來考慮如何進行研發和產業化?
在計算機制造領域,由于芯片速度不斷提升,計算機產品隨之不斷升級,很多產品走在了消費者的需求前面。同樣,在液晶屏領域,夏普目前也正在走相似的道路。夏普公司電子產品事業部某高管直言:“只有連續不斷地生產出其他公司無法生產的新產品,才能讓客戶放心購買。要想戰勝靠勞動力密集取勝的對手,就必須牢牢占據世界第一的地位。”
基于這種“預先搶占市場”的理念,夏普目前已經開始第三次豪賭的征程。它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大尺寸液晶電視市場。在嘗過了最先興建六代線和八代線的甜頭之后,8月,夏普宣布斥資3800億日元(約合32億美元)建設全球首座第十代液晶電視面板工廠,這筆投資金額在液晶電視產業中前所未有。面對液晶屏尺寸越做越大的形勢,很多廠商已經表現出猶豫的心態。
針對夏普上10代線的決定,索尼持保守態度。索尼電視業務集團總裁Takashi Fukuda認為,第十代液晶電視都是以50英寸和60英寸超大屏幕為主,而大部分制造商目前仍然把焦點集中在40英寸機型的市場。盡管超大屏幕液晶電視有可能會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但在仔細考慮了當前市場的情況后,索尼決定暫時不投資生產第十代液晶電視。而業內人士告訴《IT時代周刊》,目前中國市場上主流的液晶電視仍然是32英寸。
臺灣巨頭友達光電9月即將上任的新總裁L. J. Chen也表示,“大尺寸電視的需求還沒有達到全部占有第六代生產線的地步,”“在靈活生產包括面向筆記本電腦和面向顯示器的大尺寸面板時,第5代生產線的效率是最高的。而第7.5代生產線的效率則要低得多。”主要原因就是,第6代以后的生產線出現了缺陷增加、成品率下降的傾向。作為液晶行業的專家,Chen非常熟悉生產技術。
清華大學液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張百哲教授則直接表態,“液晶生產線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并不以世代高低為判斷標準。”他表示,所謂五代線、六代線、七代線,其實是對產品尺寸的區分。世代越高,切割的尺寸就越大。所以,并不是后一代面板就比前一代面板的品質高。當然,目前市場上對超大尺寸的液晶電視的需求也并不強烈。
此外,夏普發展的大屏幕液晶還面臨其他顯示技術的挑戰。除了液晶和等離子的戰爭還未結束,一大批新進入的替代者正在慢慢降下了成本,這些都極有可能對液晶市場形成了致命沖擊。
繼液晶、等離子和背投之后,業界已經認可的另外三大顯示技術(包括東芝青睞的OLED)將會進入市場。其中,SED(平面發射顯示技術)最被看好。東芝日前就曾表示,它正在建立SED量產體制,將從55英寸開始面板第一階段的量產,并將于2007年第四季度讓產品上市。而FED(場發射顯示技術)也為三星、佳能和東芝等公司研究多年,近期也會有相關產品上市。
業界人士認為,如果繼續單一追求大屏幕液晶市場,而對其他新式顯示技術不予應有關注的話,夏普前景將再次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