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電視應用揭開序幕
國外企業已先期將OLED電視推向市場,但OLED仍處于萌芽階段,未來產業競爭誰將稱雄仍是未知數。在OLED領域,國外企業沒有遙遙領先之時,中國企業及時跟進,并在技術成熟時迅速形成產業規模,,是非常必要的。
近日,長虹發布公告稱,投資3.6億元與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資成立虹視公司,正式進軍OLE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產業。OLED是繼CRT、LCD、PDP之后的新興平面顯示技術。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當下,我國彩電企業在液晶和等離子市場方面的競爭由于受到上游屏的限制,不時陷入被動。而OLED電視還處于萌芽時期,長虹現在巨資投入盡管存在風險,但對這一新興技術進行提前儲備,可能預示著在OLED電視時代,國內廠商有望與國外廠商匹敵,取得主導權。
2007年11月,全球首臺OLED電視上市了,比業界早先預期的時間提前了兩年,這意味著之前已應用于MP4、手機等小型屏幕的OLED,揭開了對抗LCD和PDP電視的序幕。
其實,液晶成熟的技術和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已經對佳能支持的SED技術提出了嚴峻挑戰,而如何迅速降低成本,提高性價比也成為橫亙在OLED電視面前的一個巨大的壁壘。全球首臺OLED電視,索尼XEL-1為11英寸,但其售價高達20萬日元(約合1.33萬元人民幣),這樣的高價位要進入普通家庭尚需時日。
盡管如此,整個2007年,全球范圍內還是刮起了一股“OLED電視”的風潮。各大主流廠商紛紛推出OLED發展規劃及原型產品,一派繁榮興旺、百家爭鳴的熱鬧氣象。其中,表現突出的是索尼、三星和精工愛普生三家企業。
在大屏幕化方面,索尼、三星和精工愛普生目前的實際差距并不大,索尼2007年11月下旬發布首臺超薄OLED電視,厚度為3毫米。三星于2001年開始推行OLED開發計劃,分別在2004年和2005年1月開發了14.1英寸和21英寸面板,日前又推出40英寸面板。愛普生最早拉開OLED大屏幕應用的序幕,2004年5月18日愛普生發布了世界最大的40英寸OLED顯示器模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全恩表示:“由于在實現大屏幕產業化、實現全彩色、制造工藝、驅動IC技術、壽命、材料等還存在著諸多問題,OLED要真正實現產業化大批量的生產,取代LCD電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LCD、PDP時代受制上游
OLED電視相對于成熟的LCD電視和PDP電視,仍處于萌芽階段。在未來OLED產業激烈的競爭中,誰將稱雄,仍需拭目以待。因此,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在國外企業沒有遙遙領先的時候,是一個機會,而迎頭趕上,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沒有掌握上游屏資源,在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時代,混亂、微利的夢魘困擾著中國彩電企業。從2006年開始,在國外企業的價格攻勢面前,中國彩電企業不太可能發動大規模價格戰。
“中國彩電企業在液晶和等離子電視方面的競爭,由于受到上游屏的限制,不時陷入被動!焙P烹娖鞴煞萦邢薰靖笨偨浝響鸺舞嬖V記者,“要徹底改變被動局面,唯一的出路是從產業鏈的下游向上游挺進,掌握核心技術,不再受制于人!敝袊髽I已強烈意識到向產業鏈上游核心技術進發的必要性。于是近一兩年來,我們看到,長虹、海信、TCL等已經開始了在液晶電視或等離子電視方面挺進上游的步伐。
挺進OLED未雨綢繆
中國光學光電行業協會液晶專業分會原秘書長劉培政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OLED在10年內不太可能形成產業優勢。彩電企業挺進液晶或等離子產業的上游,只能算作“盲羊補牢”的做法,但在OLED電視方面,如果提前進行技術儲備,則是未雨綢繆、蓄勢長遠的做法。
長虹是中國企業最積極投身平板上游的企業,之前已經宣布投資60億元建設中國內地第一條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從而使長虹可以徹底擺脫等離子面板100%進口的局面,并真正與國際市場同步。而近日長虹計劃投資3.6億元成立了“四川虹視顯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虹視公司”)。新公司的主要業務即是OLED及其模組、頭戴式顯示器及移動式顯示器、電子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及服務。
長虹新聞發言人何克思明確表示,長虹結合自有資源,從技術創新戰略出發,進軍OLED產業,旨在儲備技術,贏得將來在市場上的主動權,以滿足多元化的顯示市場需求。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則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打造平板產業鏈的上游是投資巨大、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工程,系統規劃非常重要。如果僅是迫于壓力倉促上馬或缺乏長期的規劃,不僅難以實現徹底翻身,而且面臨巨大風險。對于投資龐大而且周期很長的OLED而言,其實已經變成了企業巨頭間的游戲。而長虹此次投入OLED,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
記者發現相對于等離子屏生產線的巨資投入,長虹此次投入OLED的資金則顯得相當保守。虹視公司擬注冊資本6億元,其中四川長虹出資3.6億元,成都高新出資2.4億元。長虹預期該投資項目未來5年平均投資收益率預計為8%左右。由上可以看出,長虹可能基于項目存在的技術及市場風險因素,在投入方面也相對謹慎些。而在應用方面,長虹OLED屏先期主要應用在小屏的手機上。
不過,長虹的行動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彩電企業搶占OLED先機的勇氣。OLED已被列為信息產業部的專項工程之一,將對其重點支持;而以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維信諾公司等為代表的機構和企業也已涉足該領域,并且獲得多項專利技術。如果諸如海信、康佳、創維、TCL等其他整機企業在研發和生產上可以及時跟進,并在技術成熟時迅速形成產業規模,那么OLED技術就是中國平板電視產業贏得市場主動權應當及時把握的新機。
關于OLED電視
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自1979年誕生在柯達實驗室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是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最有力競爭者。從技術上來說,OLED與液晶技術相比,具備面板結構簡單、厚度薄、對比度高、響應速度快、溫度適應范圍寬等特性。
從生產上來說,OLED的有機發光材料一直存在壽命問題,全彩OLED顯示元件的壽命基本在2萬多小時左右。不過,索尼新推的OLED電視的設計壽命為3萬小時,已可以基本滿足用戶的要求,三星OLED電視產品的設計壽命也已達到3萬小時級別,而愛普生則發布了最新研發成果———“終極之黑(theultimateblack)”OLED顯示系統,成功將產品使用壽命延長至5萬多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