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現狀的困擾
中國的彩電行業原本是個單純的傳統行業。在2000年全行業虧損前,中國彩電企業的操作模式基本都是采購國產彩管組裝生產,并建立龐大的營銷和服務隊伍在銷售終端決戰。這一過程,國內品牌依靠“本土化優勢”取得了對外資品牌的絕對勝利。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外資品牌主導了從CRT電視向平板電視的快速技術升級,并且在完成中國的戰略布局后,開始依靠完全本土化的手段(如價格戰)來向中國本土品牌施壓。這導致了國產彩電行業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挑戰。
從2003年起,國產彩電企業開始朝兩個方向來進行技術升級,以應對外資品牌的壓力:一是數字電視和3C融合領域技術的突破;二是向平板電視領域進軍。
然而中國市場對數字電視和3C融合概念產品的接受程度遠不如對平板電視的接受程度高。于是從2004年開始,平板電視就在中國市場拉開了取代傳統CRT電視的過程。最初國產彩電品牌延續了CRT時代的價格戰,迅速打開了市場,但是在平板電視業務上,很多品牌都是“賠本賺吆喝”。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產彩電品牌開始尋求差異化生存的道路,當平板電視從標清向高清再向全高清升級的過程中,所有的國產品牌的技術升級幾乎是同步的,但是在應用技術方面,創維卻走到了前面。
在發展數字電視和3C融合產品的過程中,傳統的彩電企業越來越多地與IT企業進行技術合作,比如TCL與英特爾聯合創建的3C融合實驗室,以及創維、長虹等與德州儀器的技術合作。與此同時,平板電視時代需要傳統CRT電視巨頭能夠具備IT巨頭的研發和資金周轉速度,這讓創維等國產彩電企業開始朝“IT速度”的目標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