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栗的長虹之治
長虹等離子屏項目,每一步都風險重重。它就如同熱鍋里的糖炒栗子,雖然好吃,但卻異常燙手:弄不好,栗子沒有拿出來,還會被燙傷。
然而,這也是一項戰略投資的投資人和決策者必須承擔的風險。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彩電企業之一,國家重點建設的綿陽科技城的領頭企業,中國彩電市場連續18年的銷售冠軍,國家大型電子企業集團,彩電產業的國家軍,這個時候的“根正苗紅”不再是炫耀的資本,更多的是一個企業產業報國的責任。
在長虹決定進入等離子電視產業前,無數的可能擺在它的面前:它也可以選擇等待,因為國家不會讓這樣有潛力的企業輕易“死掉”;為了規避風險,它也可以選擇集中精力在終端產品上,但是這樣不能振興民族的顯示產業;它也可以采用觀望的態度,去等待產業明朗了再進行投資,但是這樣“引進--消化--落后--再引進”的怪圈就會再次上演……
但是,當趙勇登上長虹掌門人位置的時候這些可能就已經注定不會存在了。這個清華的博士后、長虹的總工程師、綿陽的副市長,深深的知道,一個企業地發展,一個產業的進步,一個民族的強盛需要什么!
在長虹大力投資等離子項目的背后不僅僅是外人看到的長虹在“賭”自己的未來,更多的應該是長虹對“產業報國”這句長虹信條的忠誠。也許在長虹看來,其它彩電企業都有各種各樣的選擇:這些選擇雖然不那么輝煌,但那卻相對安全;不過它們不屬于長虹考慮的范疇。軍工的背景,國家軍團的身份,決定了長虹沒有其它的選擇。
——不成功便成仁。在長虹宣布投資等離子產業的時候,有人這樣形容長虹的決定。這樣的形容在當時,多多少少有種“悲涼”的味道。時至今日,長虹等離子項目即將投產的前夕,再來品味這句話,其中更多的則是一種對“孤膽英雄”的由衷敬仰。
長虹是成功了。但是我們不禁要問:長虹的大治之道到底何在?審時度勢固然在其中,上兵伐謀、運籌帷幄也是一則。然而我們不能忘記,到底是什么給予了長虹在巨大風險面前的勇氣和意志,一系列精妙的大手筆之后的智慧源泉在哪里?到底是什么能夠讓長虹不顧危險的“火中取栗”?筆者覺得這些問題的答案只能在長虹的“國家使命感”中尋找。
最后,筆者想用國內著名家電專家的一段肺腑之言來結束本文,并以此向那些最近在“保衛祖國統一”和“奧運和平”的斗爭中做出貢獻的同胞致敬:家電專家,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呼吁,“受益于中國經濟高速成長而經濟實力增強的國民,應在日常消費中樹立起‘強民用國貨’的消費觀念。尤其在消費類電子市場,外資巨頭技術優勢早已不如CRT時代,我們更應該支持民族品牌、民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