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臺32寸長虹液晶電視標價99999元,2003年,一臺37寸夏普液晶彩電售價39999元,2004年,一臺42寸松下等離子彩電售價19250元。回顧昔日的標價牌,你會不會嚇一跳?今年“五一”,老百姓發現40寸左右的等離子、液晶電視都已跌破萬元。
在那個成本居高不下的時代,等離子和液晶一樣處境尷尬。數據顯示,在2003年,南京的家電賣場還是CRT的天下,平板電視的市場份額都不到5%,可短短5年,新街口的蘇寧、五星賣場中,CRT所占的柜臺已不到5%。等離子和液晶,曾經是“惺惺相惜”的“兄弟倆”,一道努力降低成本,聯手對抗傳統CRT電視,可如今,它們成了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曾經在市場上難分伯仲的等離子和液晶電視,這兩年為何出現了向液晶的“一面倒”?這得歸咎于中國電視市場的特殊現象:廠家的態度引導著消費市場,而驅動廠家的則是利潤。由于等離子面板生產技術只掌握在日韓少數幾個廠商手中,生產過于壟斷,致使等離子上游面板價格難以快速下降。大多數國產電視廠家轉而投向利潤更高的液晶領域。在市場上的表現就是液晶電視“全面開花”,仍然堅守在等離子領域的廠家,國內僅有長虹、海信等,國外只有松下和日立。
但做電視的人都不會否認,等離子和液晶,其實各有優勢:液晶的畫面亮度更高,但是大屏幕液晶電視至今未能很好地解決動態畫面的“拖尾”問題;等離子在“動態清晰度”上發揮更出色,但在畫面亮度上稍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