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全國人大代表、TCL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制造業振興根在技術創新
周厚健、李東生,中國彩電業第一代領導人中目前僅存的兩位,在日前舉行的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同為人大代表的兩位“大佬”分別提出了建立《工業振興法》和擴大家電下鄉惠及范圍的提案。
在兩會前夕國務院剛剛通過電子信息和輕工業兩項惠及家電產業的振興方案,對于中國彩電行業多年來利潤微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出了多項推動方案,而振興制造業的提法也提上了日程。對此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TCL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兩位彩電業的元老就兩大振興計劃的影響和中國彩電行業的前景接受了本報電話采訪。
啟動“工業振興法”正當時
《21世紀》:周董在提案中提到的關于建立“工業振興法”的說法,其實是美國應對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及日本應對二戰后經濟衰退采取立法方式來振興工業的特殊做法,你認為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否到了必須采取立法的措施的時刻?
周厚健:雖然我國工業體系已基本建立,但由于基礎薄弱和西方技術封鎖,導致大部分產業處于世界鏈條的低端,“兩頭在外”,缺少話語權,受制于人。全球金融危機的來臨后,我國南方“來單生產”型企業紛紛倒閉,就充分說明我國相當多的產業因為技術和品牌的缺失,缺乏核心競爭力,抵抗風險的能力低,很難談得上健康持續發展。
無論從我國工業現階段發展對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建設的強烈需求,還是部分已經具備技術積累的精英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的需要,以及金融危機迫使世界知名企業出讓部分區域市場的良好機會,都迫切需要民族企業的振興,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正是對我國從“世界工廠”向“工業強國”轉變的號召。
危機使得我們不得不認真研究和思考我國的工業化問題,不得不思考面對危機和挑戰如何通過國家、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來從整體上確保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民族工業的生存發展。無論從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條件看,啟動該項立法研究正是時機。
《21世紀》:對于兩會前正式通過的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計劃,其中有三方面與彩電產業息息相關,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完成在上游平面顯示核心部件領域對日韓的趕超,我們在核心技術領域從CRT到平板時代一直在苦苦追趕,目前索尼、三星已經在OLED領域開始進行深度布局,我們建立起的高世代液晶生產線是否會再次“投產即落后”?
周厚健: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對彩電行業的發展十分有利。我們發現,其中涉及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技術和彩電工業,都直接關涉海信的業務板塊,并且我們在這些領域都具備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同時,這些重點支持項目都屬于產業鏈上游的關鍵技術,國家政策的著力點正好與海信近期的方向戰略是一致的。
從外部競爭環境看,一些全球性家電企業所受沖擊比較大,出現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巨額虧損,紛紛關閉海外工廠并大規模裁員,這會使其研發投入和計劃受到一定影響。此種情況下,我們更要注重提升研發實力,加大投入,以抓住機會實現技術升級。
李東生:國家發布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大力支持產業振興發展,必將對目前中國彩電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振興規劃中,平面顯示產業成為了三大重點突破的核心產業之一,并單獨列為六個工程之一,還將新型的顯示器件企業納入高新科技企業范疇。同時,大尺寸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與彩電工業的轉型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規劃的實施還將鞏固我國彩電工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增強我國彩電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短期看國家可能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直接支持彩電龍頭企業的技術研發項目,長期看,配套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21世紀》:對于日韓歐美對我們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封鎖你如何看待?我們的創新能力依然有待提高,我們的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能否借這次調整的機會迎頭趕上?
周厚健:核心技術的落后,一直是中國家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掣肘。由于國外企業在核心技術的壟斷,形成專利壁壘,每年向我們索要高額的專利費用。以美國無線通訊業巨頭高通公司為例,目前使用高通專利的通信商需要向其繳納占銷售額4.65%至6%的專利使用費。有預測認為,未來10年內移動設備業界將向如高通、諾基亞、摩托羅拉和愛立信等專利持有廠商繳納共計800億至1000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
當前的金融危機,必然會惡化美國、歐洲等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環境,這必然會加大他們的反傾銷力度,更多地向中國企業征收專利費,以轉嫁經營風險。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家電企業在技術專利儲備上遠遠不足,必將面臨更加沉重的“專利敲詐”。
所以,對于技術和創新的重視依然要提高到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企業只有擁有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抵御危機,保證持續健康發展。
此次調整振興規劃,短期來看,將有利于解決這些產業目前遇到的實際問題,緩沖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長遠來看,又將對中國產業技術升級改造、結構調整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李東生:在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指導下,我國將力爭在3年至5年內,以平板彩電整機技術改造為龍頭,以建設LCD高代生產線、PDP生產線等顯示器件為突破口,初步形成平板顯示產業工業配套鏈,提高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適應市場應變能力、國際地位競爭力。同時,初步建成研發、生產、應用、服務“四位一體”的平板顯示工業體系,保證國內自主品牌彩電的CRT市場份額向平板電視轉移。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很多國內外企業同樣都受到很大沖擊。前一段時間,日本包括索尼、松下、日立、富士通等7家企業都虧損,預計虧損總額達230億美元,相當于他們兩三年的正常利潤。金融危機帶來全球電子產業會重新洗牌,對于中國企業是挑戰、考驗,也是一個機遇。把握這個機遇,能夠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全球產業中的競爭力、提高很多市場空間。
《21世紀》:對于日本消費電子企業在金融危機中遭遇的重挫,你認為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中國企業能從中獲得哪些寶貴經驗和教訓?整體來說你認為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的差距在哪里?
周厚健:我認為,主要在于其產品出口結構中歐美市場的比例更大,而那里恰是這輪金融危機的重災區。日本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目標一直被認為是長期經營思想的代表。然而,從當前國際競爭環境來看,規模并不是取勝的關鍵,重要的是應該把技術創新與消費者需求結合起來,并以最快的速度將產品導入市場,迅速獲得市場開拓初期對市場的大規模占有。
目前,我們與日本企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核心技術。在產業鏈參與上我們尚處在低端,多是OEM貼牌生產,附加值低,在技術上長期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競爭力。另外,從市場覆蓋上,中國企業也主要以本土市場為主,不能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從品牌影響力上,也還難以形成全球影響。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做好風險管理,始終把防范風險放在第一位,堅守“風險比利潤重要,利潤比規模重要,我們寧可降低收入,也不能破壞財務狀況,寧可降低利潤,也不能破壞現金流”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加強核心技術突破和自主品牌建設,把技術創新看作是企業的DNA,同時抓住機遇,以自主品牌進入其他企業退出的市場,開拓海外新興市場。
李東生:這些日本企業,一方面,后臺、管理及技術開發等方面的成本,高于市場上接受能力,產品及市場定位較高。另一方面,產業鏈的整合方面,日本企業幾乎全部自己完成,但未必最有效率,還有近期日元的升值對企業的發展和盈利也有影響。
在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中國企業也在快速提高。金融危機能讓自己不足地方暴露更清楚,改進起來更快。比如國內企業沒有液晶模組,除了TCL幾家企業都先后宣布建立自己的工廠,在一些領域達到或者超過跨國公司的水平。在危機中加強我們自己的基本管理能力,增強我們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應對危機必須要做的功課。
日本、韓國企業在很多方面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像三星、索尼、松下等企業。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之一,日本的很多管理方法和經驗是世界上公認最好的。另外,我們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能力方面還是有差距,這就影響了我們消費電子企業產品的利潤率。
但是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全球的市場中參與競爭的,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外市場,對我們企業自身形成的壓力跟國內企業給我們的壓力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大在基礎及研發方面的投入,以他們為標桿達到我們的預期。
《21世紀》:目前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哪里?對于海外市場的需求萎縮TCL有怎樣的應對措施?
李東生:這次金融危機會帶來全球電子產業重新洗牌,對于中國企業是一個調整,也是一個機遇。把握這個機會,能夠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全球產業中的競爭力,提高很多市場空間,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具體來看,金融危機主要影響在歐洲和北美市場,對高價產品的影響要大于低價產品的影響。TCL產品還是主要集中在大眾市場,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所以我們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些。我們希望利用金融危機產業整合的機會,加快我們液晶平板電視產業鏈的建設,能夠在未來全球彩電業當中,有更高的競爭力。
另外通過“家電下鄉”政策,我相信在三四級城市,今年的銷售可能會有一個穩定的增長,中國企業應該把握這個機會。
中國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自己,最重要的是基礎管理能力能夠加強,這是應對危機的基本功,也是企業在危機中尋找機會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