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過快升值無益于產業升級調整
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有些觀點認為匯率升值將有助于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然而,不少理論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時間軸”,認為結構調整可在迅速的匯率升值面前近乎無時差地完成。而實際情況則是,結構的改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
匯率的過快、過度升值,其最終結果很可能是不僅無法優化結構,反倒導致結構問題積重難返。
機電商會的報告認為,如人民幣匯率變動頻繁,中小企業在利潤很低的情況下,可能更多地傾向于從事加工貿易賺取加工費,規避人民幣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使加工貿易占比逐步提高。同時,人民幣升值后進口成本降低,我企業對加工貿易中的高端電子器件進口需求將進一步增強,雖然可以暫時帶動出口增長,但對行業長期發展、自主品牌建設、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十分不利。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也說,我們的制造業面臨繼續“趕超”與兼顧防止“被趕超”雙重任務,即防止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迅速流失,讓這些制造環節在中國國內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為無法轉換行業的中國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讓這些產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下盡可能持久地為中國提供經濟利益,同時與韓國、日本、德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達國家競爭先進制造業,為中國外貿、整個中國經濟開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而大幅度的匯率調整將重創我們。
“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由于利潤微薄而難以承受人民幣升值壓力,這一點眾所周知;但按風險金額排行,由于建設和生產周期較長,電站、輪船、鐵路、通訊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敞口最為突出,某些企業2007、2008年匯兌損失相當于其利潤的30%至40%。”梅新育說。
“匯率對產品售價所造成的巨大壓力,已令企業無力像以前匯率穩定時期那樣繼續快速提高工人工資了!……除非你認為現在其他部門的發展足以吸納這部分因為找不到能出得起他要的工資的勞動者,否則,我們就應對未來的升值幅度審慎加以考量!”魯政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