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TCL、三星、康佳等彩電巨頭集體推出大屏幕3D電視,3D浪潮已經開始蔓延到電視領域,然而3D電視以及圍繞著3D電視的芯片、眼鏡、藍光DVD、3D攝像機等完整的產業鏈的建設顯然要需要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包括3D電影、藍光3D碟片、3D電視頻道等內容商雖然都在積極投入,但是3D究竟是一場人為的技術泡沫,還是如彩電廠商所言10年后將取代高清成為龐大的新產業,這還需要經過市場的考驗。
三種技術背后的日韓身影
3月29日TCL多媒體在香港對外宣布了其家庭互聯網戰略并發布了多款全新的3D互聯網電視,同一天康佳在深圳也發布了開放平臺的互聯網3D電視,而隨后海信電器也在廣州發布了類似的3D互聯網電視。
2009年彩電行業的最熱點還是互聯網電視和LED液晶電視,然而一部《阿凡達》卻讓國內的彩電廠商集體轉向了風頭更勁的3D電視,而2010年1月的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的風向標作用同樣明顯。
事實上,國內彩電企業在3D領域的布局其實很早就開始了,海信則在國內3D電視研發領域走得最早,海信2001年就研發出了3D立體電視,采用了虛擬立體視頻系統設計加快門式眼鏡方式實現3D觀看。
而TCL多媒體2007年也成立了專門的3D研發團隊,并在經過先后三年的努力,TCL開發出適合不同應用場合的系列立體電視產品,其中包括:用于商業廣告的不需戴眼鏡的立體電視,適合于游戲玩家和家庭立體影院的立體電視以及立體投影機。
然而3D電視一直沒有成為電視行業研發的重點,而液晶、等離子、高清電視、LED背光電視相繼成為主流,直到3D電影從2008 年開始大熱,3D電視的研發重新進入核心研發領域。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已經出現了多種3D顯示技術,其中包括美國3M公司牽頭研發的裸眼3D顯示技術,日本企業開發的偏光片式3D技術,以及目前成為主流的眼鏡式3D顯示技術。
海信電器多媒體研發中心副總工程師菅懷剛告訴記者,“從成本角度來看,裸眼電視不僅分辨率低且每臺單價高達幾萬元,其未來的用途將主要用于商用廣告,而偏光式3D技術每片偏光片的成本就達到5000美元,而眼鏡式3D技術的成本在LED液晶電視的基礎上每臺增加1000-1500元。”
顯然從這一角度來看,眼鏡式3D技術的成本更適用于市場推廣,據菅懷剛介紹,海信2009年已經開發應用了3D影像芯片處理+真+240HZ LED +主動式時分眼鏡的顯示方案,然而這顯然是個多國技術的組合。
記者了解到,目前3D影像處理芯片主要是由液晶屏廠家自己研發的,包括三星、LGD、夏普、友達在內的面板企業,而東芝、索尼與IBM聯合開發的CELL芯片可以完成2D影像向3D效果的轉換,也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不過這種技術的3D顯示效果還不高,比直接用3D攝像機拍攝效果差很多。”菅懷剛表示。
意法半導體等公司在今年的CCBN上展示了其開發的3D處理SOC芯片,國內的彩電廠商除了海信、TCL在嘗試自我開發部分芯片外,其他的芯片大多需要從日韓和歐洲的半導體企業處購買。
菅懷剛坦言,從目前全球范圍來看3D電視的核心專利50%以上被日本的企業掌握,這對國內3D電視產業發展形成一定的專利桎梏。
對此TCL多媒體中國業務中心副總經理李璐告訴記者,“國內彩電企業的產業重點還應該放在互聯網電視這一國內企業真正擁有優勢的主線上,LED背光和3D顯示技術只是物理顯示格式的變化,我們可以使用但是不能過于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