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市場的成熟還需要時間,但政策層面已經開始關注3D的發展。據知情人士透露,科技部已經將3D列入“十二五”重大戰略新興產業。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副秘書長郝亞斌也對記者證實了這一可能性,但具體細節仍有待“十二五”規劃正式出臺后方能知曉。
另一方面,工信部、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等也在積極推進3D產業標準制定。據有關媒體披露,國家廣電總局某高層就明確表示,今年中國將在部分地區試驗播出3D電視節目,廣電總局正在研究制定3D電視的產業鏈標準,技術基礎已經基本成型。
如今,產業鏈上的彩電終端已率先反應。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預計2010年全球3D立體電視會增至120萬臺左右,2013年增至1560萬臺,到2018年全球3D立體電視的出貨量可望達到6400萬臺。屆時,3D電視將成為家電領域最大的收入來源,預計年營業額將達到170億美元。
3D產業鏈的成熟除了要靠終端廠商之外,還需要電信及廣電運營商、芯片商以及內容供應商的共同努力。記者了解到,在3D電視的生產中,軟件所占的分量正越來越重,涉及到3D內容的傳輸、接收、編解碼等方方面面。長虹也將根據3D技術方案的確定進行相應的布局,增加軟件方面的投入。一些國產品牌也在嘗試自我開發部分芯片,以擺脫3D影像處理芯片主要從日韓和歐洲進口的格局。
而另一方面,3D內容產業則面臨更大的發展契機。據內部人士透露,如今3D電視的最大障礙還是節目源。以海信為例,目前的節目主要來自于四方面:一是3D電視廣播信號,二是3D藍光播放,此外還有網絡、移動硬盤等媒體播放以及個人3D拍攝。盡管節目來源不同,但具體到內容生產環節,據格蘭研究的韓凌介紹,除了個別電影公司的零星嘗試外,電視臺更多是靠有限的儲備來應付,大規模的提供內容還很困難。
有資深傳媒產業分析師提出,內容才是王道。由于3D內容制作的技術復雜且成本較高,國內3D影片的數量在電影產業中還不足1%,而大多數電視臺也屬于整合片庫的籌備階段。這就為華誼兄弟、中視傳媒等內容供應商創造了機會。據悉,華誼兄弟已經開始籌劃3D動畫電影《老夫子》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