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老郭加薪的評論中,談論最多的是“遷廠”,通過大規模的向天津、重慶、武漢、成都和鄭州等地的“遷廠”被認為會令老郭的加薪承諾變成“空洞”的宣揚稿。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富士康遷廠并沒有選擇成本最低的地區:富士康部分手機項目即將遷往天津。目前天津的人力成本的確低于深圳。但是作為中國的第三個直轄市,600萬人口的動感之都,天津早已經不是低成本制造業的沃土。不過憑借天大、南開等大學的優勢,以及緊鄰北京的區域優勢,高等級人力資源成本,天津或許會真的低于深圳不少——更重要的是高等級人力資源的獲取機會更大。如果今天認為富士康進入天津還有人力成本優勢的考慮,但是以天津的發展速度,這種優勢恐怕持續不了三年五載。
天津的這些特點在武漢、重慶身上并不是沒有。這些中華大陸的巨型城市的勞力成本已經屬于上升階段,而且速度并不顯著低于深圳。如果說目前這些內陸城市的勞力還叫便宜,其中重要的一點則是“起點低”!
如果富士康最在乎的是勞動力成本: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都是更好的遷廠目的地選擇。
其實,富士康的遷廠目的地,天津、鄭州、武漢和重慶,除了人力成本、高級人力資源和地方政府支持外,還有一個共同的隱含特點:這四個城市,尤其是重慶、天津和武漢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近年來城市化速度最快,未來十年城市擴張能力最強的地區。同時,這些城市又緊鄰富士康的員工“戶籍”地。
重慶是全國城鄉一體化綜合試點地區,天津有濱海新城、京津新城、武漢有大武漢圈和湖北腹地。這樣的城市化規模,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望大幅提升富士康員工,尤其是骨干員工的“本地化就業水平”。而這一點是深圳無法給予富士康的支持。
本地化就業不僅會使員工隊伍更穩定,也有利于富士康不斷培養員工,并用更高水平的員工推動富士康在IT產業向需求驅動型增長轉型的過程占據更高的制高點。
一家優秀的企業不能老計算成本,而不計算產出。一家百年老店對產出的計算絕對大于對投入的計算。富士康的搬遷方向不會使富士康流失現有的員工,尤其是熟練員工,同時也為更為穩定的用工關系的建立,在人力資源的不斷拓展和提升上創造了條件。這才是富士康搬遷中真正具有戰略意義的方面。
雖然目前富士康的漲薪僅限于深圳,但是調升最低工資標準的政府可不僅僅是深圳和廣東。對于富士康也有著全國一盤棋,利益均沾的考慮——其它工廠即便不漲的深圳那樣厲害,但是漲的大局已定。這涉及到企業內部的團結問題。老郭絕不會允許不同地區的工廠出現利益的派系之爭。
因此,如果僅僅是將富士康的搬遷與成本和漲薪聯系思考,那么勢必不能發現富士康真正的意圖。作為IT制造業的全球老大,對于富士康,如果不是10年的計劃,那就談不上戰略。老郭究竟是在下多大的一盤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