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掙扎急尋救命草
三洋的其他企業同樣沒能脫離困境。
2006年,三洋電機的電冰箱部門賣給了海爾集團;2007年信用卡等金融部門賣給了美國的GE;2008年,手機部門賣給了日本的京瓷公司。此外三洋保留中間產業:如洗衣機、電視業務等。維持這部分業務適度投資,并將重點轉移到中國生產。現在的情況是,由于負責電視業務的華強三洋早已經是資不抵債,所以被三洋電機委以重任的就是主營洗衣機的合肥三洋。
而合肥也是三洋中國負責人中村武男現在最常去的地方。因為在這里,三洋正在展開一場自救運動。
據了解,除了強勢洗衣機業務外, 電機業務成了合肥三洋近期最重視的業務,這也是三洋品牌能否生存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
從2009年以來,合肥三洋接連兩次發布變頻戰 略,而戰略的核心就是生產變頻電機。其實合肥三洋在做變頻電機業務時,最初的想法是自給自足并用技術換取市場,最后由于產量富足,便逐漸開始向東南亞等地 出口。
三洋電機似乎也很認可這種模式,他們很清楚,由于家電業務與松下完全重合,如果不在技術上取勝的話,品牌同化是早晚的事。
合肥三洋董事長金友華介紹,合肥三洋目前生產的變頻電機還不能滿足自己變頻產品的發展需要。據了解,近期已經有很多企業在和合肥三洋接觸,目的是害怕其 壟斷變頻電機,而主動要求與合肥三洋共享技術。
本身技術并購的難度就非常高,況且三洋現在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電機產業園,松下不可能一下 拿走,還是會留給三洋來做,而這也許就是三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據了解,合肥三洋未來電機的產能規劃是一千萬臺,目前每年能生產 200萬臺,其中100萬臺滿足自身要求,剩余一半面向市場銷售。
用技術來規避松下并購風險。這樣做有兩個優勢,一是松下看到三洋的電 機業務盈利會繼續加大投資。另外,三洋本是做電機出身的,電機業務的影響力大于松下,所以松下就是想進行品牌同化也不太可能。
現在,三洋和松下已經出現交叉競爭。按照并購后的市場分工來看,松下負責一二線市場,三洋則是負責三四線市場。而目前,三洋裝備了變頻電機的洗衣機已經逆市進入一線市場。
不過,如果三洋專注做電機業務的話,無形中也會減少在終端家電市場的份額,并逐步退向幕后,變成名副其實的家電配件提供商,而 這也許是三洋現在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