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也遵從摩爾定律
智能電視市場之所以能如此高速的發展,與其站立在智能產業已經頗具規模的產業基礎之上具有必然關系。昔日IT業界著名的“摩爾定律”正在顯著改變,并影響著彩電產業的發展過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經驗性的定律被認為是對人類計算機和信息化技術發展速度的最“生動描述”。作為依賴于集成電路芯片的智能產業,自然也會遵從之一基本經驗定律。
2011年,智能彩電的主流還采用安卓2.0操作系統。這種配置雖然有效的降低了產品的成本(硬件成本隨著軟件系統版本的人為降低而降低),并有利于智能電視以更低的成本快速進入市場,但是卻留給了人們“性能落后”的印象——因為當時,安卓3.0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系統。
而僅過了一年時間,2012年初,智能電視操作系統跳過了安卓3.0時代,直接同步升級為4.0版本。谷歌公司的開放式是操作系統安卓4.0也通過內置對大屏幕彩電的支持,實現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TV的跨硬件平臺共享——這種思路也體現在了微軟新的操作系統windows8上。
跨越性的智能電視軟件進步已經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其硬件標配的升級速度更快。2010年秋季,智能電視硬件追求的是基本體驗加成本控制;2011年單核CPU開始向高主頻產品看齊,而在2012夏季智能電視已經全面向雙核CPU過渡——追求一定的硬件先進性,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同步的芯片升級已經成為廠商們的共識。
面對智能電視上摩爾定律的頻頻發力,聯想甚至發出這樣的感慨:未來智能電視可能只擁有三四年的生命期。這與傳統電視動輒8年10年的使用期形成了鮮明對比。日益IT化的電視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而主導這種變革的根本力量則是“芯片”和應用產業的進步速度。
研究表明,在智能電視軟硬件配置快速成熟的背后,其實隱藏著的卻是巨大的“產業不足”。
其一,彩電的屏幕比普通電腦還要巨大,這就決定了彩電在游戲市場更受歡迎。但是,屏幕更大的彩電所采用的智能CPU,在通用計算和繪圖計算上的處理能力都落后傳統PC產品。雖然過去的一段時間,智能彩電產品硬件性能提升飛速,但是智能電視的硬件、特別是智能部分的性能水平卻依然不能滿足更多的應用功能的開發需求。
第二,智能彩電應用產業更是剛剛起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還處于探索階段,更談不到“找到做好智能彩電內容產業”的方式和路徑了。智能電視的基本應用,以及核心軟件都來于智能手機平臺。這些應用從小屏幕一躍而到彩電的大屏幕上,多數都顯示出巨大的水土不服,應用效果差強人意。與智能電視應用匱乏同步的則是,智能電視金礦的大門鑰匙還沒找到,誰也不知道智能電視內容產業最終如何盈利。
第三,從整個智能產業上看,智能產業上沒有建立起適應于智能電視的產業模式,也沒有專職性的產品推出。繼承自智能手機等產業的智能電視產業上游市場也處于形成階段和市場摸索期。產品和技術都難以滿足智能電視產業發展的真正需求。
智能電視產業無論進步如何飛速,都不能掩蓋其新興產業不健全、不完善的特點。而這又為未來智能電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摩爾定律的持續起效留足了“空間”。時間必將證明,明日的智能電視產業革新速度將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