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核心部件價格一月一降,甚至一月數降,“小米”式饑餓營銷除了不斷拉高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外,更重要的是在不斷降低小米的生產成本。這就是雷軍的成本控制之道。
2011年9月5日,小米手機正式開放網絡預訂,從5日13時到6日23:40兩天內預訂超30萬臺,小米網站隨即立刻宣布停止預訂并關閉了購買通道;2011年12月18日凌晨,小米手機開始面向普通消費者直接銷售,每人限購兩臺。在開放購買3小時后,小米網站稱12月在線銷售的10萬庫存就全部售罄;2012年1月4日下午,第二輪上線的10萬臺小米手機,在兩個小時內被搶購一空。
為什么是10萬臺
1999元人民幣的價格和這樣的配置確實有很高的性價比,但這只是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已,隨后不出所料,先是開放工程機測試,拖了一段時間,然后又是網上預訂,又拖了一段時間,等到2011年12月18日正式發售的時候已經拖延了4個月左右。然而等到大多數人在18日購買的時候,小米官網居然又放出3小時內購買完的消息;在2012年1月4日下午,小米手機第二輪投入10萬臺,居然在兩個小時內銷售一空,小米手機官網甚至也出現由于訪問人數過多而打不開的情況。
這實在讓人不解,為什么很多人等了5個月還是買不到小米手機?是饑餓營銷手段還是產量不足?
其一:并不是小米手機產量不足,而是雷軍在故意拖延。以現在手機配件供應商的價格,小米手機定價1999元利潤不多,這個定價也只是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等大家都關注小米手機的時候,小米手機再來個供貨不足,慢慢拖,一次只對外銷售少量手機。這其中肯定會有少數人能買得到,但是絕大多數普通人是買不到的,12月份正式對外公開銷售居然說一個月的庫存只有10萬部,1月份第二輪銷售時還是只有10萬部,既然已經公開銷售,就不應該只有這么少的庫存,而且手機發布已經5個月了,雷軍不可能想不到這些問題。
其二:小米手機為什么要拖呢?原因很簡單,小米手機功能雖然強大,但是說白了,還是個沒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手機,其手機的重要組成部分(CPU、內存、屏幕等核心部件)都是靠對外采購,以現在手機的核心部件供應商的供應價格來說,小米手機的定價是賺不了多少的,只有靠拖延時間,等核心部件的價格降低下來以后,才會開始大批量對外發售,因為手機的核心部件跟電腦的一個樣,也是一個月一個價格往下降。
我們先看看小米手機在9月5日前的成本核算:
夏普4英寸16:9屏幕FWVGA分辨率:181.83元
多媒體芯片:7.34元
閃存儲存器:172.26元
無線收發模塊:89.64元
高通snapdragonMSN8260處理器:150元
電源管理:12.95元
系統內存:88.04元
電子陀螺加速儀:20.74元
無線射頻芯片:17.23元
800萬像素攝像頭:70.72元
觸摸屏幕管理芯片:7.85元
電池:37元
其他:295.08元
合計:1150.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