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立公司宣布將在今年9月前停止在日本本土生產電視機產品,將該業務全部外包給海外代工廠商。這宣告了日立公司持續了56年的電視機制造業務的結束。事實上,伴隨全球彩電市場的競爭加劇,以及來自于日元升值的壓力,索尼、松下等幾大日本家電企業的電視機業務大多陷入虧損局面,企業也在不斷弱化這一業務,紛紛進行轉型。而這幾大企業的淡出也引發了行業的猜想,日本企業最終會退出電視機制造市場嗎?
持續多年的虧損給日立公司帶來一定壓力,企業宣布退出是必然結果。
作為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老牌電子企業,日立公司的電視機業務已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近年來,全球電視機市場需求逐漸下滑,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日立公司的電視機業務也連年虧損。據日立方面介紹,2010年日立電視機銷量為197萬臺,預計2011年銷量會降為160萬臺。據了解,在2010年日本國內電視機市場排名中,日立已跌至第五位。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日立電視剛剛引入我國市場時也曾盛極一時。但是很快,索尼、松下等日企紛紛在我國設廠,與日立形成競爭之勢。尤其是韓國、中國彩電企業的崛起,加劇了市場競爭,導致價格戰不斷升級,也使得日立等日本企業不堪價格戰的重負,漸漸敗下陣來。
從出售等離子面板線,到出售電視機工廠,從撤出家電賣場,到將電視機制造業務外包,日立也從第一家在我國建立電視生產線的日本企業,一轉而成為率先淡出我國彩電市場的日本企業。
這一次,日立戰略調整的步子邁得更大,公司宣布在9月底前停止在日本本土生產電視機產品,將該業務移交給海外代工廠商。奧維咨詢副總經理文建平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電視機由CRT向平板的轉型中,日立選擇的是等離子,而這個行業在技術、推廣上都比較保守,使得日立在平板電視領域的競爭力逐步下降,持續多年的虧損給企業投資帶來一定壓力,現在宣布退出是必然結果。”
家電專家羅清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包只是企業進行成本調整的方式,是成本解困,并不意味著日立要放棄電視機這塊業務。
日企集體淡出彩電制造業務
未來電視機將是最重要的一項電子業務,日本企業是不會放棄的。
事實上,淡出彩電業務的并非日立一家。目前,日本家電企業在彩電市場的增長均顯疲態,索尼彩電業務已經連續8年虧損,松下、東芝等品牌也受到巨大沖擊。
去年,索尼宣布將重組其虧損的電視業務,并考慮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作,松下也表示將不會對等離子和液晶顯示器進行進一步投資。如今,日立也放棄了電視機制造業務。有業內人士分析,伴隨彩電這項傳統業務的衰退,日本電子企業日漸式微,未來日本企業將很有可能全面退出電視機制造市場。對此,羅清啟告訴記者:“目前全球彩電市場形勢不樂觀,日元匯率又很高,日企面臨的壓力很大,需要尋找好的方式來降低成本。對于日本企業來說,這只是權宜之計,是短期內的戰術安排。
日立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企業并沒有退出電視機市場。日立只是停止本公司電視機制造業務,并沒有結束電視機事業。電視是每個家庭中重要的家用電器,今后日立仍然會將其作為重要的主力產品。”羅清啟也認為,未來電視機將是最重要的一項電子業務,日本企業是不會放棄的。
盡管如此,日企的轉型之路已經鋪開。索尼看準了移動終端市場的巨大商機,開始強化移動互聯戰略;松下則向綠色新能源、環保領域發展;日立也在前幾年提出將IT基礎設施與社會基礎設施融合構成的“社會創新事業”作為新的戰略中心。
中國成最大接棒者
我國雖然已是全球最重要的電視機制造基地,但要當好接棒者,企業還要不斷練內功。
據文建平介紹,索尼、松下、東芝、夏普等幾大日本企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將近30%,日企淡出彩電業務,其市場份額將被韓國和我國企業爭奪。他說:“電視機制造業正進一步向我國集中,包括韓國的三星、LG也在考慮把制造業務向我國轉移。”日立方面也表示,我國的代工廠商是日立重要的合作伙伴,日立希望通過電視業務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
據了解,2010年我國彩電出貨量1.18億臺,占全球出貨量的49%,其中出口量占57%。在高出口量的背后,代工是重要的推動力量。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林元芳向《中國電子報》記者介紹,國內9家骨干彩電企業(包括上廣電、熊貓和廈華)的出口量僅占總出口量的30%,剩下的都是為外資品牌代工。
然而,日企在電視機制造業務上的退出雖然能夠給我國企業帶來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日企在傳統家電領域的競爭力仍然巨大,尤其是企業對于核心技術的掌握以及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品牌價值。因此,我國雖然已是全球最重要的電視機制造基地,但要當好接棒者,企業還要不斷練內功。
在文建平看來,企業應從三方面來提高和完善:第一,加快產品研發速度、提高產品研發能力;第二,加強自有品牌推廣力度,目前我國彩電主要還是以代工方式出口,長遠來看不利于自有品牌發展;第三,在海外推廣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人文和社會銷售環境,構建本土化營銷團隊和服務網絡。
終端觀察
退出有理張馳有道
日立并不是唯一一家調整戰略部署的企業。隨著日本家電企業在彩電業務上的持續虧損,索尼、松下、夏普等幾大日本家電企業都在進行轉型,在弱化彩電業務上,他們不謀而合。從停產等離子顯示器,到出售液晶面板工廠,再到加大委外代工的力度,日企一連串的舉動被看做是其在家電業務上的大撤退。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企在退出的同時是有所保留的。拿日立來說,雖然將電視機制造業務進行了外包,但是仍然沒有放棄電視新技術的研發和產品銷售,并且會保留品牌。在中小尺寸面板和OLED技術勃興之時,去年索尼、東芝和日立宣布合并各自公司的中小型尺寸液晶面板業務組建合資公司,與韓國企業展開了話語權的爭奪。不難看出,在顯示技術的核心和前沿領域日企并不放松。
同時,日企也在向新的領域不斷延伸。夏普在去年成立了健康環保事業部,松下也一直在向綠色新能源和環保領域轉型,去年還通過了“中新天津生態城”和“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兩大提案,日立也曾提出將“IT與社會產業基礎設施這兩者融合形成的系統和產品”作為發展重點。諸如智能電網技術、能源解決方案、樓宇系統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正成為日本企業新的發展方向。
相比之下,日企放棄的僅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制造業,并且對于自身的品牌,他們仍然舍不得放手。對于中國家電企業而言,日本企業的退出帶來了兩大啟示:一是日本企業在產業鏈下游的退出給中國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企業應當在牢牢把握制造優勢的同時,加大自有品牌的建設力度,強化在全球市場的品牌地位;二是隨著家電業的利潤日益攤薄,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不但要向產業鏈上游進行延伸與開拓,還要在橫向產業鏈上進行研發和布局,從而尋找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