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開發 輸在起跑線上
“新概念”的傳播速度遠遠超出想象,以至于上游的3D內容提供商沒有跟上步伐,這中間有著必然的原因:3D內容的制作門檻很高,成本昂貴,技術也尚未普及。胡洪森表示:“3D內容的拍攝設備價格很高,人才的供應量也很少,所以一般的企業、電視臺都不愿意做。”
從現狀上看,3D行業是輸在了起跑線上,而且是內容跑慢了一年。2012年1月1日,國內首個3D電視試驗頻道上線運行,業內人士紛紛寄予厚望, 3D內容的貧乏狀態或將迎來轉機。但是,3個月過去,整個產業鏈條依然局限重重。
首先是限制條件較多。3D頻道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首先必須配備高清電視機頂盒,對3D電視信號解碼;然后擁有3D電視以及顯示設備;最后還要加上佩戴主動、偏光式3D眼鏡,以上條件缺一不可。
內容源也有局限。工作人員表示:“現在3D頻道尚處于試驗階段,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等六家單位聯辦。節目都是他們送來的,3D頻道僅僅是作為央視以及其他電視臺的一個試水,內容以后會陸續增加。”
因此,3D頻道在內容處理上,只得采取“輪番轟炸”,且播放時間很短。據了解,3D電視頻道具體采取的措施是每晚首播4.5小時,每天重播兩次,共計播出13.5小時,主要內容以風光、紀錄片以及綜藝節目為主。
市場狀況 運營模式困境
胡洪森表示,“目前,運營商找不到一個很好的產業模式,這嚴重地制約了行業的發展。”他認為,3D內容的制作很復雜,不是攝像機想拍就拍的,最關鍵的原因是成本太高,找不到承擔者。“比如3D電視該不該收費?觀眾愿不愿意消費?”
考慮到這種風險,一般的3D內容提供商不敢輕易冒進:一是盈利模式未解決,二是老百姓能不能看到都難以保證。這也是為何“內容匱乏,終端先行”的重要原因,“廠商的想法是先把終端推上去再說。”胡洪森如是說。
終端尚未普及,內容提供商難以看到商機。胡洪森認為,沒人去看、沒人為成本買單,內容提供商自然不會愿意做。在“3D概念”未火之前,這些硬件生產商也有過這類焦慮:如果缺少觀眾,是否增加3D功能就沒有區別,只是徒增成本。當然,這個階段早已成為過去式。
于是,3D內容提供商也在紛紛考慮“走捷徑”。目前3D內容的素材分為四種:攝像機素材、計算生成素材、2D轉3D、電影。事實上,3D試驗頻道中還有許多2D內容,也有一些大片,如藍光光盤等,還有部分內容就是直接2D轉3D。胡洪森表示:“總體來講,真正的3D內容比較少,并且,未來直播的節目會越來越多,比如說倫敦奧運會。”
對此,3D試驗頻道工作人員告訴筆者,如果沒有新聞發布人發言,或者公開的信息,這些內容問誰都不會說。但他透露,倫敦奧運會可能會有3D直播,“也只是可能,具體我也說不準。”他表示,上面已經下發文件,其中內容有這一條,“這主要是為了測試3D信號是否可行。”
“上游”瓶頸 高成本制約
另一方面,3D內容的開發又有著“一刀切”的傾向。據靈基咨詢調查顯示,消費者主要青睞于電影大片,對綜藝片、紀錄片,不是特別感興趣。有業內人士指出,用3D效果觀看電影大片很合適,但是對于肥皂劇、新聞以及廣告呢?也統統采用3D的內容制作標準嗎?
而3D頻道的現狀恰恰是以綜藝片、紀錄片為主,這是整個3D產業的瓶頸。但胡洪森表示,這種情況可以理解,“這些內容相對較低,而大片成本非常高。但從需求來看,還是希望看到一些大片。”消費者的需求很明確,據靈基數據調查顯示,86%的消費者認為3D內容缺乏以及獲取渠道少、成本高;有52%的消費者希望看到3D影視劇,17%的消費者希望看到3D體育賽事。
奇怪的是,在內容匱乏的情況下,消費者樂意“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據靈基調查數據顯示,對于購買3D電視的原因,63%的消費者表示想“直接一步到位,不想短期內再去更換電視”,32%的人表示“電視臺開播3D頻道,希望盡快體驗”。由此可見,3D概念、終端的傳播已經將市場充分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