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鏈條 一夜之間回到“解放前”
“以舊換新”期間,利康虹橋曾流行著這樣一筆交易:不少精明的消費者定期前來“掃貨”,花幾十元買下一臺報廢的家電,然后拉到商場去“以舊換新”,往往能折不少錢,二手家電業主也趁機發了一筆橫財。如今,這其中隱含的問題卻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政策的結束,使原有的家電回收渠道遭遇挑戰,“隱退已久”的二手商販重出江湖;另一方面,在渠道轉向舊貨市場后,家電回收鏈條變得更加復雜化。
原有的“三點一線”式鏈條相對簡單:消費者將舊家電交給指定銷售企業(如家電連鎖賣場),然后銷售企業拖舊給回收企業,回收企業再轉給指定的拆解企業進行環保處理。而現在,無縫對接的生產流水線已出現斷層。“以前回收的舊家電都交付指定企業,但政策結束后,我們就不回收舊家電了。”蘇寧電器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以前的工作是,在參與消費者“以舊換新”后,一些廢舊家電就會被拖到物流基地,然后由國家指定的中標企業進行環保處理。
整個鏈條中,“外來企業”根本無法介入,其中包括一些家電市場以及私人商鋪,國家對中標企業的要求非常嚴格。華星環保就是一家中標的拆解企業,曾經參與整個以舊換新的回收鏈條,但政策結束后,它們也跟著回到了“解放前”。其相關工作人員告訴筆者:“現在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的廢舊家電,我們都回收。不過,再沒有補貼了。”據了解,要是在以前,他們每拆解一件家電,都會獲得國家相應的補貼,數額在5元至15元不等。
場景還原 廢舊家電 改頭換面
對于這些企業來講,政策結束確實帶走了不少回收業務,而作為“第三者”的二手市場,他們卻有不同看法。
“對我們來說,以舊換新結束是一件好事。”一位主營回收空調業務店主告訴筆者。他表示,現在賣場內家電基本恢復了原價,一些在價格上敏感的消費者就會考慮購買二手家電。另外,他們現在已經完全參與到家電回收的鏈條中,未來的生意可能越來越紅火。
然而,新的鏈條到底有多復雜?廢舊家電流入回收店,在加工處理后可能轉賣給新的消費者,或者進行拆解,零件流入維修店、配件市場,甚至一些不知名的小廠商。最無收益的做法則是賣銅、賣鐵、賣塑料。當然,這種處理辦法他們很少嘗試。
場景一:翻新拆零件
離李女士店面不遠,一位店主手里拿著某種小型噴漆設備,正在翻新一臺電視。在她旁邊,還有幾臺舊電視正等待著被“換膚”。她一邊招呼前來詢問的消費者,一邊著手翻新工作。年前,她店里還存放著大批報廢電視,特意為“以舊換新”準備的,但現在,她已經不收了。她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回收能用的然后再轉手出去,因為自政策結束后,她已經不“缺貨”了。
她還告訴筆者,成色稍差的電視會被拆解,零件自己拿來重復利用。“只有對那些不會修電器的人,零件才會沒用,我們自己用得著,我們會修電視。”
場景二:流入小廠商
彩電、空調、洗衣機、冰箱……在利康虹橋的家電大廳內,一水兒各式各樣,各種成色的二手家電。一家空調回收店主告訴筆者,只要是空調,無論報廢他都收,一臺大約在200元上下。他表示,這種家電很多人要,“不光我們自己可以拆零件、賣塑料,而且有些廠商也要。”據了解,一些小型廠商要生產新的空調,有的零件能用得上。當筆者質疑時,他則解釋道:“它們不是原廠,都是個人的小廠商。”
在市場內,筆者也確實發現了一些“小廠商”的新產品。一位回收店主,展示了一款17寸的黑色液晶電視。“絕對是新的,包裝給你隨便拿一個。”筆者仔細檢查了一番,電源線、生產說明書確實樣樣俱全,價格只有600元。
他告訴筆者,這是一些小廠商生產的電視,上面沒有品牌,但照樣有保修期,期限為一年。在店內,還有許多成色較新的液晶電視,他稱這些都是從賓館淘汰下來的,其中一款海信17寸的二手電視價格僅為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