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算賬 老王賣瓜 自賣自夸
“非法的貨我們不要,禁收的不收,比如說井蓋、電纜。”一名正規回收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他還表示,有安全隱患的也絕對不會流入市場,像微波爐、液化氣罐等。“如果單位明確要求報廢,不允許流入市場,我們就不會流入市場。”他明確地表態,“我們和作坊式的回收店不一樣”。
而按照回收店自己的說法,他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位店主告訴筆者:“我們和馬路邊上那些小商販可不一樣。”他認為,那些商販對消費者缺乏責任心,收了就收了,換了就換了,出事的時候總找不到人。他告訴筆者,店內的所有貨全部是一個禮拜內包換,一個月內保修,且開的都是實體店,能找到責任人。
作為一家中標企業,華星環保相關工作人員則告訴筆者,自己與他們都不一樣。“首先我們是做環保處理,家電拆解后不會產生污染。”他表示這一點其他企業很難做到。“外邊的二手貨很難辨識,有時候在不環保的情況下,也可能流入市場。”最后,他還向筆者保證,華星環保處理的廢舊家電絕對不會再流入市場。
以舊換新結束后,家電回收渠道由一端走向了另一端:中標企業失去了政策扶植,失去主流地位;具備資質的正規回收企業又拒絕向消費者提供援手。所以,一些二手回收市場成了消費者處理家電的主要去處。這些私營店主憑借著“自產自銷”的能力,把一批又一批的二手家電加工、拆解,然后轉手向別處。別處是何處?是廠商、維修店、配件市場,抑或直接植入到了新的家電?一時之間還真讓人難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