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軍的“中國式”危機
在彩電領域,三星、LG的實力不僅僅是體現在像OLED這類超前技術領域的領先上。
2011年,全球彩電出貨量排名首位的是三星電子,市場份額為26.3%。位居次席的是LG電子,為13.4%。兩家韓國企業已經占據全球市場四成的份額。而日資企業則占據第二梯隊,索尼的份額為9.8%,位列第三,松下和夏普分別以6.9%和5.9%,位列第四和第五。剩下的35%的市場份額則被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企業瓜分。
韓國彩電業的奇跡除了終端市場的巨大占有率外,還包括“上游面板”產業的勃勃生機。2011年,全球面板產業集體虧損。按產能平均計算,夏普、松下、臺灣奇美的虧損額度應為最大。但是,占據全球面板市場最大份額的三星、LG韓國軍團,卻創造了“微虧”的奇跡。二者虧損程度僅為同業者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而在開工率上,擁有十代線的夏普只有5成左右,三星、LG則保持在8成以上。面對全球范圍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壓力,三星和LG能夠實現較低的虧損和更高的開工率,更是說明了二者在平板彩電市場的巨大“實力”。
但是,巨頭也有不一帆風順的時候。尤其是在國內彩電市場,三星、LG不僅難以稱霸,更是近不得市場的前五名。
據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國內彩電市場銷量超過4000萬臺。其中,長虹、康佳、海信、創維、TCL包攬前五名,市場占有率均超過一成,總計戰友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排在第六位的也不是三星、LG,而是日系的夏普。三星、LG兩家的銷量總和也只是達到10%左右的市場份額,與排名靠前的海信、長虹、康佳差距甚大。
三星、LG在國內市場的頹勢不僅僅是彩電一個行業。目前,二者除了三星手機還在手機市場占據領導地位外,其余的IT、電子和家電產品,都不能進入市場的第一陣營。例如,空調市場美的、格力、海爾瓜分第一陣營三家,其中美的和格力銷量在千萬臺級別,遠遠超過國內外同行。在日韓企業擅長的高端白電領域,海爾的卡薩帝高端白電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在廚衛電器、小家電市場,國內品牌更是占據主要席位……
“全面第一”,這是三星的目標——這個目標也恰恰說明,三星在國內家電領域實在拿不出幾個像樣的第一來。而位列三星之后的LG,成績則更為不佳。
統計數據表明,進入本世紀以來,在傳統電器產品上,日韓企業已經走上頹廢的道路。這些傳統產品不像彩電、手機,會產生革命性的技術。完全以傳統技術精益求精的產業模式,似的傳統家電市場,國內品牌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已經能和外資企業抗衡。而在本地化服務領域,國內企業則全面領先。
“中國本土品牌在通訊、家電領域中國本土品牌的技術、設計、渠道上都占據了優勢,LG電子要想突破,就要在產品差異化上下工夫。” LG電子負責通訊、家電營銷業務的常務宋教瑛在接受采訪時的無奈表示。類似這樣的來自于競爭者對本土家電企業的“贊譽”已經不是什么新聞,更彰顯了外資家電巨頭衰落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