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從上游入手
如果對于三星/LG的進攻戰略,只是看到了一系列技術領先的產品,那么就會犯下歷史性的錯誤。在二者2012年的武器庫中,除了技術領先的產品外,還有上游面板和更低價格的策略起著更為重要的決定作用。
2012年,三星和LG都會起動在大陸的8.5代線液晶面板項目,這些項目將可以在未來為其提供接近3000萬臺彩電所需屏幕的產能。其中,四月已經開工的(再次開工)的LG廣州8.5代線項目初期產能設計為700萬片彩色電視機需求的液晶面板。三星蘇州8.5代線則幾乎明年底投產!此前,三星已經投資了華星光電的8.5代線,并承諾采購至少15%的產品。
三星LG加大對國內液晶面板線的投入,并不是真正的技術出口項目,對國內彩電和面板業的影響弊大于利。
首先,2011年我國自主的京東方和華星光電8.5代線、南京中電熊貓6代線已經具備投產的所有條件和技術,全面進入生產和合格率爬坡階段。在我國已經掌握高時代線技術、建成高時代線工廠的背景下,韓國企業加快產能建設,將對本土企業產生重大沖擊。
第二,三星和LG的8.5代線設備部分(包括核心設備)來自于本土8.5代線的“遷建”。三星和LG計劃將本土的8.5代液晶面板線升級成OLED項目,這回淘汰一些液晶專用的核心設備。這些設備會使用在國內的項目上。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廢物利用、減少前期投入,也有利于快速形成新廠的產能。
第三,雖然三星和LG的8.5代線的投產會比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晚18個月以上,但是其采用的部分舊設備已經完成成本提計,因此其整體工廠在初期的成本、特別是設備成本壓力要低于國內的企業。這也是韓國投資項目形成的對本土面板業的競爭壓力之一。
第四,在全球面板產業產能過剩的局面下,韓國企業加快在“成本洼地”,大陸地區的建廠投資,將加重全球市場的產能競爭,特別是大陸地區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優勢,與韓國三星、LG的技術優勢結合,形成的嶄新面板產能,將改變以往液晶面板成本低的地區、品質也略低的規律,對全球市場形成新的沖擊。
三星和LG在大陸地區的面板項目已經規劃很長的時期。自08年起,就屢次傳出開工的消息。但是其建設進度卻一度延后。這一方面是受制于韓國政府在“技術出口”領域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三星和LG在市場策略上持續減持與我國本土彩電產業“對抗性”競爭策略導致——這種敵對策略不僅在終端上,也體現在面板上。因此,三星和LG8.5代線被業界稱為“來的”很是時機:本土面板線量產、LCD向OLED轉型開始、全球面板產能過剩、日本國內面板業頻頻減產等等。這些時機按一般的投資理論,恰恰是應該謹慎建設新產能的環境。而三星LG還在大力推進新項目,而且是在多年謀劃卻未實際行動的背景下,忽然加速行動,不免讓人覺得意外。
實際上,韓國企業此時的8.5代線建設至少有兩個目的:第一,壓制國內面板產業,并影響全球面板產業;第二,為其在國內終端市場的挺進提供必要的低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