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Oled顯示技術在平板電視上的應用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隨著三星和LG8.5代線量產計劃的逐步推進,OLED電視機將很快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對比LCD液晶電視的普及速度,這種被稱做“終結者”的夢幻顯示技術,OLED彩電的普及效率將達到LCD產品的兩到三倍。
與LCD對CRT技術的替代效應一樣,OLED彩電產品的出現、普及必將給整個彩電業注入嶄新的活力,更會帶來巨大的挑戰。
LCD液晶電視對CRT的替代作用,在國內彩電市場集中表現為一系列中小品牌的消失,市場集中度的增強。例如,廈華,三洋這樣的的昔日CRT產業的一線巨頭,現在已經逐步淡出市場,更多的二線品牌早已消失。此外,LCD產品的普及還促進了國內彩電市場銷售額規模的增長,并促使IT代工產業進入彩電制造業。
不一而足。LCD對CRT產品替代過程中引起的產業巨變,會不會在OLED產品普及的過程中再次重演,民族彩電產業在OLED轉型的過程中究竟擁有怎樣的挑戰呢?
美國阿拉斯加消費電子展(CES)歷來都被看做是全球消費電子產品技術革新的風向標。2012年,阿拉斯加消費電子展上,三星、LG兩家公司分別展示了55英寸OLED電視新品,并作出將在今年上市的承諾(此后的消息表明,二者有意于奧運倫敦奧運之前上市相關產品)。
雖然這不是OLED電視首次在國際上露面,更不是OLED技術第一次出現在消費電子展上,但是確實第一次大尺寸實用性產品的展示。尤其是三星和LG的特殊身份:分別是全球位列第一、第二位的彩電廠商,三星還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用Amoled屏幕供應商;二者還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提供商、等離子電視面板提供商——這種彩電產業上下游角色上的特殊性和實力,使得三星、LG展出55寸OLED電視顯得更具“里程碑”意義。
除了三星和LG外,蘋果、索尼、松下等國際知名企業也有推出OLED電視的計劃。
據傳,蘋果公司將在今年或者明年推出首款智能電視產品。其中,三星OLED技術很可能成為其主要的產品方向之一(在蘋果的其他產品上,蘋果與三星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每年蘋果向三星的采購額達到100億美元以上)。不過也另有消息說,蘋果可能采用夏普4K液晶屏推出首款電視產品。
除了蘋果,索尼也將是三星OLED屏幕的主要買家。英文報紙《The Korea Times》引述三星主管報導,索尼想讓明年初就會上市的新Bravia 系列電視產品,采用三星的OLED 屏幕。在更早的時候,索尼曾經是三星液晶面板的重要投資者和采購者,雖然這種合作關系已經在2011年,隨著索尼的巨額虧損而結束,但是目前索尼還保持在面板和半導體器件上每年對三星50億美元的采購數額——三星索尼的商務伙伴關系依然未系。同時,巨虧之中的索尼,必然沒有實力自主投資OLED面板大尺寸項目。
另一家日本企業,松下則計劃自產OLED面板:日本媒體日刊工業新聞稱,松下Panasonic計劃投下200-300億日元用于2年內利用生產液晶面板的姬路工廠建立OLED面板的生產技術。預計,松下將采用6代線技術,而不是8.5代線技術量產OLED屏幕。這種技術可以滿足大尺寸和中小尺寸對顯示面板的需求,市場更靈活,同時產能也更小——這對于松下意味著更小的投資風險、更小的技術風險。不過即便如此,也有消息說,松下渴望引入投資伙伴共同開拓OLED項目。不過,松下目前的計劃是2015年量產——在時間節點上,這似乎有些偏晚。
此前,東芝和日立已經在OLED小尺寸面板方面展開了合作關系。聯想到東芝、日立、松下曾經在液晶面板上結成的戰術同盟,不禁令人對三者未來可能再次走在一起長生期望——事實上,日本政府方面的意愿是,日本的顯示器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度過目前的虧損難關,并未與韓國和臺灣地區的面板企業競爭奠定好的開端。
作為全面面板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臺灣地區的友達和奇美又有投資OLED面板的計劃——雖然目前消息不多,但是其投產應不會晚于韓國企業18-24個月。日本多家媒體于4月18日報導指出,Sony已與臺灣面板大廠友達進行協商,計劃攜手合作生產OLED電視,且雙方并考慮設立面板合資廠。大陸的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也在醞釀一條5.5代oled生產線項目。
在國內彩電市場,主要本土品牌也有自己的OLED計劃。康佳集團表示,OLED畫質好、更薄,還有柔性,所以肯定是發展方向,但成本太高,是液晶電視的幾倍。TCL集團則認為,OLED最有可能在中小顯示領域成為原來TN、LCD的替代品。但它要在彩電領域替代LCD,至少還要五至八年,液晶還有十年產業周期。但是,TCL主導的華星光電已經計劃上馬一條4.5代OLED中試線。創維集團則估計,本土廠家最快四季度也會推出OLED產品:但是,明、后年還是推廣期,真正收獲期要兩年以后。據透露,創維已與華南理工大學在廣州合作制造小尺寸OLED屏,在中試階段,已小批量生產。
及由此來看,雖然一兩年內能夠提供OLED面板的企業只有三星和LG兩家,但是全球主要彩電企業已經都在謀劃OLED時代的戰略:中日韓三系品牌彩電企業占據全球彩電市場8成以上的銷量,中日韓(包含臺灣地區)是全球平板面板供應地,且主要企業都在計劃OLED項目。即便只計算三星、LG的產能,兩條8.5代線OLED面板如果順利量產,其最終產能也渴望達到全球彩電市場面板總需求量的15%左右——一個嶄新的OLED彩電時代已經呼之欲出。
為什么在液晶電視剛剛普及沒有幾年,全球平板產業就要向OLED轉型呢?答案無外乎兩點:OLED產品效果更好,成本也更低!
OLED,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稱為有機電激光顯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OELD),是一種典型的半導體發光技術。具有半導體發光的高效性、易于數字化管理和高設備可靠性等優勢,被稱為“夢幻型”的顯示技術。
傳統液晶顯示技術的主要缺點在于設備溫度適應方位窄(液晶必須在液態下工作)、顯示器可視角度狹小、被動發光結構復雜、色彩顯示效果不及等離子、CRT等產品。等離子顯示技術的特點是色彩優于液晶技術,但是也存在可是角度、適用環境方位等的限制。OLED顯示技術則能有效彌補液晶和等離子顯示技術的的這些不足之處,同時還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OLED顯示技術除了具有液晶和等離子的諸多優點外,在產品的可靠性、色彩表現、適用性、柔性化產品設計、超薄設計、節能設計等方面還具有獨特的優勢:OLED顯示技術的優點可以這樣形容:把液晶顯示技術、等離子PDP顯示技術、CRT顯示技術,這三個已經在民用和消費市場貸規模普及(含普及過)的顯示技術的所有優點集中在一起,并拋棄大多數的缺點,就成了OLED顯示技術的主要特點!——正是這種巨大的性能優勢,才促使全球眾多企業努力發展OLED顯示技術。
但是,OLED產品一旦進入市場,則還會具有另一個巨大的優點:成本更低!
于占全球彩電市場8成以上的液晶技術比較,OLED顯示產品的結構、制備工藝更為簡潔:OLED主動放光,不需要背光源組建:光源、光源驅動、導光板等;同時,液晶和OLED的像素驅動方面都采用TFT或者類似結構(區別在于OLED是電流驅動,LCD是電壓驅動),成本和工藝相同,或者相似,因此OLED生產線能利用LCD生產線改造,整體前期投入會比LCD低三分之一到一半。
在LCD產品替代CRT產品的過程中,成本就起了關鍵作用。如果不考慮專利技術的知識產權成本,CRT電視體積巨大、用料成本高,而且需要大量的金屬銅作為陰極射線偏轉電磁場發生器。因此,與LCD液晶技術主要是朔料、樹脂、玻璃和特種化學材料,同時產品體積更為輕薄的特點比較,在同等顯示畫面大小下,CRT電視的成本至少是LCD的150%。LCD液晶電視的這種成本優勢,使其能夠迅速淘汰傳統CRT產品,并雄霸全球彩電市場(雖然其顯示效果不如CRT出色)。
而在OLED時代,OLED產品的成本渴望比LCD更低,同時顯示效果甚至會超過傳統的CRT產品。正是這種特色OLED也被稱為夢幻科技,被認為是21世紀顯示產業的唯一王者。
2012年,大尺寸OLED彩電將正是登陸消費市場。業界預期認為5年內,OLED電視就會進入普及階段——這一速度將是LCD的兩倍以上。(大尺寸液晶顯示技術從應用于筆記本和PC電腦到全面在彩電市場普及,至少盡力了15年的時間。)OLED普及速度之迅速,必然對業界廠商提出更為苛刻的考驗。
首先,從面板產業看,oled的普及速度更快!
由于OLED面板將主要來自于LCD面板線的改造型建設,因此投資周期、建設周期都會大幅縮短。例如,在三星的最早的規劃中,全球第一條5.5代線OLED面板廠會在2012年投產,而實際投產期提前了兩年。在5.5代線之后,三星第一條8代OLED線則會在2012進入投產期。
從5.5代到8或者8.5代,LCD液晶產業用了4-5年的時間,但是OLED卻只用了2年的時間。同時,OLED產業直接跳過了6代、7代,直接上升到了8代線——這是液晶產業大規模建設的最大的尺寸線(更高的十代線只有夏普一條,而且2011年開工率僅有五成)。
預計2013年,三星和LG的8.5代oled面板線都會投產,并達到較理想的產能。能夠為全球提供至少2000萬片的OLED面板產能,或者更高。2015年,則至少會有四分之一的彩電產品采用OLED面板制造。
第二,從終端產業看,OLED的價格下降速度也會更快。
按照目前的線性評估理論,OLED彩電的發展預期將比較緩慢:全球著名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預估,2012年全球OLEDTV出貨量將達10.8萬臺,2013年不到100萬臺,2014年接近300萬臺,屆時占整體電視市場滲透率僅1%,2019年OLEDTV滲透率才能跨過20%的門檻。同時,對于產品價格,DisplaySearch副總裁謝勤益認為,根據技術和成本結構模擬分析,2012年底量產OLEDTV,整機價格可能落在7,000到8,000美元,以55寸機種來說,大約是同尺寸液晶電視價格的4倍。預料可能還需要3到4年的時間,OLEDTV的價格才能降到同尺寸液晶電視價格的2倍。
但是,筆者并不認可DisplaySearch的觀點。同時,眾多業界專家也不認可DisplaySearch的觀點。其中,任何一條8代線的量產,所能提供的產能都將是是數百萬計的,而不會向“線性”預期那樣是十萬臺的規模。而一旦多條高世代線投產,則產能將以千萬條計:2012年底,友達六代、lg8.5代、三星8.5代,都會進入投產,或者試投產狀態,將為業界提供千萬臺以上級別的產能。面板產業的大投資、大產能規律,使得任何建立在“線性”概念上的預測結論都變得毫無意義。“在產品更新速度加快的前提下,如果還認為一個技術的更替需要很長的周期,就要落后了”,國內著名家電專家羅清啟如此表示。
比較激進的預期是LG做出的,其認為采用白光技術的OLED產品會在2016-2018年低于LCD產品的成本。友達移動產品事業群總經理吳大剛則預期,AMOLED在兩年后(2015年)成本競爭力不輸LCD面板,未來兩年是AMOLED成長關鍵期。在國內著名彩電專家劉步塵看來,“在3—5年之內,OLED電視就會取代現在的LCD電視”。
如果僅以目前55寸OLED彩電的上市價格8000美元預估,(折合50000元人民幣),也較60寸LCD電視首次上市的18萬元售價低很多。——因此,有充足的理由相信,OLED電視的普及速度必然超過現有的保守估計:兩年大量出現,三年站穩腳跟、四五年形成普及趨勢,這樣的速度是可以指望的。
OLED彩電的出現、發展和普及,必然給本土彩電產業帶了很大的挑戰。就如同此前LCD電視的普及過程,國內彩電企業也紛紛經歷了數次盈利、虧損的波折,尤其是在上游面板產業上,直到2011年才實現8代線的量產,擁有了上游市場的核心話語權。
從技術體系、工藝和產業布局上,OLED面板線將主要來自LCD線的改造:二者同樣屬于薄膜半導體產業,亦都屬于顯示產業,采用LCD線改造OLED面板線復合液晶產業升級發展、和彩電產業升級發展的趨勢。這也是目前,三星、LG加快OLED產業布局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星和LG是較早布局LCD液晶面板線的企業。早起生產線基本已經收回大部分投資,一部分設備也進入更新期、或者大修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其轉產新型的OLED產品,能夠以更高的價格銷售產品,從而使其市場線利潤最大化。事實上,在三星將舊的LCD生產線部分改造成OLED面板線的同時,其LCD線原有專屬設備正在準備在大陸蘇州設立一條“半新”的LCD 8.5代線。
奧維咨詢平板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李秋緯認為,OLED的生產是建立在LCD基礎之上的,在既有設備基礎上進行升級,是可以做OLED的(升級LCD面板線這種做法更經濟,也是全球范圍內的通行做法)。——“其實只有具備生產LCD能力的廠商,才能去生產OLED”,李秋緯表示。
OLED產業的這種規律也決定了,我國大陸地區LCD面板起步晚的特點,將“拖累”OLED面板產業的發展。相對的那些在LCD面板線投資較晚的企業,如果跟近三星等企業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改造現有的、較新的LCD面板線;其二是建設全新的OLED面板線——這兩種方式都會造成后起LCD面板企業投資OLED更大的“資金壓力和風險”。
但是,OLED面板產業是未來的顯示產業的核心,作為全球最大的彩電制造國,我國應該,也必須掌握OLED大尺寸面板產業的相關技術,并建立起現代化的制造能力。
就OLED基礎理論和專利而言,主要掌握在美國和英國企業手中。但是,在產業化的工藝技術方面,日本和韓國企業則起步較早。其中,三星更是通過近10年的努力,逐步成為了OLED專業持有數量最龐大,尤其是在大尺寸技術方面最為成熟的企業。
DIGITIMES Research資深分析師兼副主任黃銘章指出,TFT-LCD面板最主要的成本在于包括背光模組及玻璃基板等項目的材料成本,約占面板生產成本的65%,固定資產(主要是設備)折舊攤提只占15%-18%。而AMOLED面板的生產成本中,材料成本超過4成,固定資產折舊攤提亦約占4成左右。因此,對于AMOLED制造商來說,如果能與設備商及材料商密切合作,將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超越競爭對手。——這正是日韓企業的優勢。SMD在材料供應方面,三星集團內的第一毛織比較領先。在設備廠商方面,韓國當地廠商SNU、SFA,以及AP Systems都較為先進。此外,LG化學本身在AMOLED材料方面也具競爭力,并已協助其協力廠商周星(Jusung)開發AMOLED生產設備。
相對而言,臺灣企業則在基礎儲備和產業鏈完整性上不如日韓。技術和上游設備方面對日本的依賴很大。臺廠的思路是加強與日本材料與設備供應商合作,或進行專利技術授權、合作生產部分尺寸AMOLED面板,以加速提升競爭力。這也是最近傳出索尼和友達共同開發OLED項目的重要原因。
大陸企業中,京東方亦有220億的鄂爾多斯第5.5代AM-OLED項目,然而業內認為,這個投資200多億元的新項目,卻不得不面臨技術專利、產業配套和未來產能放大帶來的盈利壓力等大問號,同時在資金上也困難不小。此外,成都長虹虹視、昆山維信諾、順德彩虹等在中小尺寸OLED領域布局,廣州創維華工、順德彩虹也開始建設4.5代中試線。
我國OLED面板產業的主要問題一是技術、二是配套、三是資金:事實上,第一、二點的本質也是資金。著名家電專家羅清啟認為,當下韓國企業是要在OLED的材料、裝備、面板與整機等環節中跳脫出“日本技術”的框架,與韓國政府大力支持企業投資OLED不無原因。另一位國內彩電技術專業劉步塵也認為,國家應該在“資金”問題上大力支持民族面板業。
對于OLED產業的強勢發展,國內政府已經有一定認識。工信部電子資訊產品管理司處長王勃華指出,政府正透過對技術開發等方面提供資金支援,以扶持OLED產業發展,加快擴大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量產規模,并促進大尺寸OLED面板研發。工信部近日還打造合肥新站區,要將該區做為電子資訊(新型平版顯示)類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重點扶持面板技術,包含OLED。這是國內首次將新型平板顯示產業納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的規劃范疇。此外,南京、北京、廣東等地政府也在大力支持OLED項目。
分析認為,目前在OLED體系性的技術上,日韓各成一派,臺灣所有勢力但是不得獨立,大陸基礎更差一些。而在投資實力上,韓國企業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技術上并不落后的日本,則由于近年來的顯示和家電產業巨虧、日元升值,處于投資疲軟期。同時,優于LCD面板業務的虧損,臺灣面板企業也在尋求OLED項目上的合作者。這種局勢顯然有利于臺灣企業連日制韓,也有利于大陸企業依托市場層面的關系補充前期技術和配套投入的不足。
作為全球最大的彩電國度、手機國度、數碼國度、PC國度,國內大力發展OLED顯示技術擁有充足的市場優勢。從整個電子終端制造鏈的競爭角度看,國內市場也具有優先發展OLED產業的緊迫性。現在,國內OLED產業最需要的是迎難而上的勇氣,切不可擁有“lcd液晶壽命還長久”的“妥協”思維。
OLED彩電的興起,不僅會考驗我國顯示產業的上游,同時也會給下游終端品牌廠商到來實實在在的市場壓力。
今年五月份,LG OLED電視即將在包括國內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正式登陸,同時三星OLED電視也會在倫敦奧運會前正式上市。傳聞中,索尼、蘋果公司也在計劃推出OLED電視。國內彩電企業也渴望在年底或者明年獲得部分韓國或者臺灣地區OLED面板的供應,進而推出OLED彩電產品。
按時間進度,2012年必然是OLED電視市場元年。OLED電視的到來,則會形成一種彩電升級熱潮:效果更好售價更高的OLED電視更適合高端消費家庭的差異化選擇,也能為電視廠商帶來更多的利潤。
但是,對于多數企業而言,初期的OLED市場還是一個“面子問題”。作為一線彩電企業,即便不能再第一時間推出OLED電視,也必須在“第二”時間上市類似產品。這與企業的品牌形象、科技形象、技術形象等息息相關,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OLED電視的初期市場上,面板資源必然會稀缺:國內菜單企業或者拿不到足夠數量的產品,或者不得不以高價從LG、三星等競爭對手除獲得——這將顯著影響國內彩電企業OLED產品的競爭力。分析認為,LG、三星,甚至部分日系企業渴望通過OLED技術上的領先,在國內一二線城市市場和高端消費群體中再次提升市場份額、企業形象和盈利能力。
雖然,隨著OLED面板產能的擴展,國內彩電業的OLED面板采購能力會得到加強,OLED彩電也不會長期成為少數先進品牌的獨有產品,但是,這不意味著國內彩電企業面臨的OLED彩電轉型沖擊的結束。
OLED面板與LCD面板的重要差異在于沒有“背光源”,也就是沒有所謂的“后段模組工藝”。而投資后段模組工藝是國內彩電企業,在LCD時代增強盈利的重要舉措之一:幾乎所有品牌企業均有涉足。在后段模組上的投入,占據有國內彩電產業平板終端生產性投資的三分之一。但是,OLED電視采用自身發光技術,該技術的普及必然會使得“后段模組”這部分產能被淘汰。這將會在OLED電視的普及中后期,對國內彩電企業資產減值形成很大的壓力。
韓系OLED彩電產品的出現,與國內彩電產業在該領域積累不足不然會給國內彩電企業造成一些市場壓力。但是,這種壓力將是階段性和暫時的。只要國內彩電企業科學處理不同市場層面的關系:不同技術、不同消費能力、不同消費需求,本土彩電企業必然能夠順利的迎接新型的OLED顯示時代的到來。
尤其是在,國內行業同仁正在加強OLED產業布局,各地政府和中央政府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產業的重要性,提出了眾多支持意見和措施,并準備在財稅資金上進一步支持本土面板產業的趨勢下,OLED產品的出現將是一個本土顯示產業的巨大機遇:LCD液晶面板產業韓國等地領先的產能優勢已經形成,本土企業、后起之秀的競爭壓力很大;但是OLED是新興產業,各國都沒有成功的先例,即便日韓起步較早,相對液晶LCD而言我國本土企業與其主要對手的差距也更小。因此,OLED產業也該看作是本土顯示產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一個機遇窗口。
目前,國內顯示產業在終端產品和LCD面板上都已經又有成熟的經驗,這些經驗必然能指導國內顯示產業在OLED時代不斷勝利前進。面對未來四五年內,OLED產業的快速興起和井噴期的到來,國內顯示產業不僅要做好迎接調整的準備,更要做好把我機遇的準備:迎難而上者,方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