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與數量的同歸
在TCL的競爭策略和夏普的競爭策略的表面,似乎難以找到相同點,但是如果深入二者的內在競爭結構,則不難發現,二者采用不同策略要解決的則是同一個問題:面板產能。
據悉,夏普10代線在去年最不景氣的時候開工率只有50%。這還是在夏普一條8代線已經轉向中小尺寸非彩電面板切割的背景下。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升值,全球面板產能的過剩(雖然是相對過剩),全球彩電市場的成長發力甚至萎縮三大因素。這也是2012年初,夏普10代線選擇股權下嫁鴻海的原因——此前夏普曾經長期秉承不外售液晶面板的原則。
與夏普苦命相連的還有TCL。TCL華星光電8.5代線的2011年的順利投產,雖然在戰略上改變了TCL、甚至國內彩電業對進口面板的依賴,但是在戰術上也使得TCL不得不考慮:面板廠在全球相對產能過剩背景下的競爭虧損問題。
華星光電第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在2011年12月份共投入18,560片液晶玻璃基板,產品良率已經達80%;而按照計劃,目前華星光電8.5代面板項目2012年產量將達到月10萬張玻璃基板,良品率提升至92%。一塊8.5代線玻璃基板可以切割12片32寸液晶電視用面板,或者6片55寸液晶電視面板、或者8片47寸面板。按照國內市場彩電需求主要集中在32、42、47三個尺寸計算,TCL華星光電的年產能在供應千萬臺彩電需求面板之上。
華星光電的投產,對于TCL并不全是好事。雖然這可以為TCL全球彩電產業的高歌猛進提供足夠的動力(液晶電視其實有三大重要環節,第一是面板,第二是模組,第三是整機。而從技術上來說,整機環節附加值很低,而且技術創新空間很小,整機環節最多占據彩電產業價值鏈的20%——大多數時候還打不到這一比例,如果要開發新技術,必須從面板和模組入手:其中,面板是核心的核心),但是在全球面板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2011年全球沒有一家液晶面板廠是不虧損的),加上TCL華星光電投產明顯晚于競爭對手,其市場壓力可想而知。對于未來的盈利前景,李東生坦誠:“目前華星光電的折舊剛剛開始,銷售額折舊率肯定要高于20%,所以和已經折舊完的韓國和臺灣公司相比,前幾年要面臨一個很大的壓力。”
中金的最新研究報告曾指出,華星光電在全面投產后每年的資產折舊將超過18億元,而去年第四季度出現的1.31億元虧損已經讓TCL集團凈利潤同比下滑超過21%。隨著華星光電產能提升,其巨額資產折舊導致的虧損將加大。對于面板產業的虧損,尤其是國內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企業的虧損,業內普遍將其比作曾經25年持續虧損的三星DRAM(內存芯片)業務——“戰略需要,國家一定要扶持。” 而對于從業企業,長期的虧損只是成為最終“國際大鱷”的必經之路。
戰略前景是無比輝煌的,但是TCL必須首先解決自家面板廠的產能問題:減產或者停產則意味著更多的損失。所以,2012年,甚至從2011年更早的時候開始,TCL已經在利用自主品牌、代工等多種模式,全面提升產品銷量,以消化華星光電的產能。
對比日本夏普的不利局面,華星光電擁有更大的政策支持;TCL也不必面臨日元升值、或者勞動力成本過高這樣的“日系企業隱憂”。因此,在今年第一季度,TCL全球市場成功躍居第五——其直接位次競爭則是夏普、東芝、松下等日系企業。
而在彩電領域,全球市場的主導權從日系向韓國和大陸地區轉移的趨勢已經形成,未來對TCL要比夏普更加有利:不過在討論遙遠的將來之前,二者都需要在現在面板業整體環境不佳的背景下撐到“明天”。無論是TCL努力追求銷售數量,還是夏普努力提升大尺寸產品市場優勢,都是在為同一個目的而努力,為解決面板線的產能問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