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正是夏普“十代線”液晶面板廠——這個百年夏普引以為豪的項目的真實處境!
巨虧的源頭
在截止2012年3月31日的2011財年,夏普便創下了自成立以來,99年經營史中最大規模的3760億日元(47億美元)的虧損額。而2012年4-6月夏普虧損再次高達940億日元。遠高于市場原預計的估虧損444億日元。同時年度業績指標也從獲利200億日元,下調到了虧損1000億日元。
導致夏普巨額虧損的關鍵因素就是液晶十代線。
據了解,夏普十代線自開工以來一直不甚順利。2007年夏普十代線規劃正式落地。當時預計這條世界最大的液晶面板線投資4300億日元(約合當時的32億美元)的投資規模。雖然這一投資額與業界大規模建設的8代線比并不算很高,但是也有分析認為實際的投資額度,已經遠超過了這個最初的計劃數字。
巨大投資意味著的是巨大產能。十代線玻璃基板為尺寸規格2850mm×3050mm,面積為夏普龜山2廠(8代線)的1.6倍、龜山1廠(6代線)的3.2倍,它可以被切割成6片65寸或8片57寸電視面板,當然也可以切割15塊42寸,或者24塊32寸液晶面板。新工廠月產量設計能力為7.2萬片面板,但投產初期實際產量只有3.6萬片。按月投入玻璃基板3.6萬片計算,可以年提供1000萬片32寸液晶面板,或者350萬片57寸液晶面板。
夏普十代線2010年初正式量產。這一財年夏普實現了2.4億美元的凈利潤。這不是事實的主要方面。
十代線量產之初面臨了嚴峻的“成品率”考驗。由于采用的玻璃基板尺寸更大,在大規模成膜蒸度等技術上出現局部瑕疵的幾率、設備在大尺寸方位內工作的穩定度等技術控制難度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這些方面的影響也是的十代線設備自身的成本和設備的維護成本高于低階世代線。
成品率考驗之后是開工率的問題。2011年,面對全球液晶面板市場過剩,以及日元增值、韓元貶值的影響,十代線開工率一度只有50%,2012年初更是降低到了30%。此外,2010年9月,十代線曾大幅減產;2011年3月,該廠因日本大地震導致供應鏈中斷,而被迫短期停產;2011年11月業界再次有傳聞稱夏普十代線線因庫存壓力停產兩周的消息——雖然夏普相關人士一直聲稱“并未從總部聽到停產消息,并強調作為全球技術最領先的面板,公司一直在根據市場狀況調整策略”。但是,十代線開工不足的事實是不容回避的。
2010年初正是投產,2010年底就開始減產,前期投資、設備成本提計就已經可以導致巨額的損失。與十代線命運相連的統一工廠內的太陽能薄膜電池也幾乎遭受到了同樣的命運:市場疲軟、減產和虧損。
十代線液晶面板和同工廠內的太陽能薄膜電池曾被譽為夏普21世紀的希望,卻同時遭遇危機。尤其是投資巨大,即便停產設備維護成本依然不低的液晶面板線更是成為了夏普持續虧損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