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內冠以8·15的電商戰,隨著發改委公布對電商“價格戰”調查結果的公布和京東、蘇寧的認錯,已經偃旗息鼓。但是市場對這一件事的議論并沒有停止,很多人還在糾結這是一場什么樣的“價格戰”,并沒有多少人去關注其背后的內涵與深刻意義,只是把它當成與以往一樣,以價格為手段的搶奪市場地盤的商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關聯信息的披露,所謂“價格戰”的真正實質已經是水落石出。京東與蘇寧的所謂“價格戰”,實際上是網上購物發展到一定階段,進入者為搶奪行業地位的一次較量。
價格戰只是噱頭
怎樣定義這場所謂的“價格戰”。多數人到目前都還是把京東與蘇寧的這場商戰看成是為爭奪網上用戶的價格戰。而且,政府介入調查公布也是以“涉嫌虛構原價、欺詐消費者”為由頭的。果真如此嗎?
仔細分析一下可以發現,所謂的“價格戰”其實只是個噱頭而已。一是不論京東的“大家電價格絕對比蘇寧門店低10%”,還是蘇寧“價格高于京東,將給予已經購買反饋者兩倍差價賠付”,說法都是不成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雙方的價格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一般而言,京東與蘇寧這樣采購量大的終端商,供應商提供給他們的都是定制產品,型號不同就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誰比誰便宜或價高就無從比起。有見過哪一位消費者通過比價而獲得過雙倍賠償,這不是蘇寧比京東更便宜,而是你就根本找不到可比較的商品。從邏輯上說,這種你比我低5%,我比你低10%是自相矛盾的,是說不通的。
二是京東所鼓吹的所謂0利潤,甚至說拿出多少資源來讓利消費者,其實也是不存在的。根據相關部門抽查的15種產品顯示,這些產品的毛利率最低達4%,最高達22.43%,即使促銷后最高的毛利率也達到10%。既然,京東發動此次“價格戰”是從0利潤入手,那么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0利潤,那里還稱得上是在打價格戰,只不過是想把事件做得更為吸引人眼球罷了。
因此,把這次京東與蘇寧的對壘說成是單純的價格戰是不能成立的,所謂的價格戰只是表象,只是噱頭而已。真正的目的在于,是傳統網購企業與實體購物企業,為爭奪新或樹立興網購行業的地位的一次碰撞與較量。
至于政府有關部門調查是以價格欺詐入手,是沒有問題的。一方面不論是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本身是以價格欺詐為表象出現的。因此,調查必須從價格入手,才能夠還原背后的真實目的;另一方面只有拿價格入手,才能夠有一個標的進行調查。
可以說,京東與蘇寧在網上的這場商戰,從表面上看是一場以價格為核心的競爭,其實真正的目的在于造聲勢、吸引眼球,引導人們改變固有的購物模式,以擴大家電產品的網上購買的比例。從性質上說,是傳統線上企業與線下企業搶占網購市場先機的斗法,雙方既有利益的一致性——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加入網購,又有利益的沖突——誰將在將來的網購市場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