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網終究還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一是無法擺脫互聯網行業慣于炒作的作風,二是堅持傾力推廣自己的互聯網內容。
日前,業內即有傳言稱樂視網將在本周發布有關超級電視的重大消息,隨后,眾多媒體收到了其寄出的“顛覆,需要……”的邀請函,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樂視在去年9月19日傾力打造的“顛覆日”,然而從效果來看,此次炒作成果顯然不及顛覆日。
雖然業界對樂視“過于炒作”智能電視的指責不斷,但從其“邊炒邊推”的規劃落實來看,安排還稱得上是周密。
牽手富士康
樂視曾在半年前塑造了盛大的“顛覆日”,李開復等業界知名人士紛紛到場助陣,然而在“顛覆日”當天僅向行業公布“將要生產超級電視”這樣一個可遠可近的夢想,著實有些令人失望。彼時,業界對這款尚未出生的“超級電視”成本、市場、競爭力等高度關注也似乎有些過于超前。
然而時隔半年,超級電視的推出計劃終于邁出實質性一步:宣布由富士康代工,并將與富士康成立合資公司。
每一步的推出和炒作似乎都在樂視的掌控之下有序進行,郭臺銘獨子郭守正以富士康董事長特助的身份“現身說法”,更是給樂視超級電視增加了幾分底氣。
樂視方面表示,此次是富士康首次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共同開拓智能電視市場,樂視TV·超級電視以及互聯網機頂盒產品將由富士康專業制造,今后富士康也不再為其他的互聯網企業進行相關終端制造。
樂視網副董事長、首席運營官劉弘在接受采訪時稱,未來合資公司將通過互聯網等載體將影視劇、紀錄片等內容傳播海外,而這一布局則有賴于富士康的海外渠道。
僅為“一個使命”而生
業內人士認為,樂視幻想的“超級電視”與現在家庭里的傳統電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其自然形態可能與傳統電視無異,但其存在意義確實顛覆人們對“電視”二字的認識,在業內人士看來,樂視僅僅是利用了“電視”這兩個字而已。
中國網與樂視內部人士交流后證實了一句潛臺詞的存在:“此電視非彼電視”,對樂視而言,超級電視的使命就是用一塊更大的屏來承載樂視網自以為傲的內容。
90000多集電視劇、5000多部電影等等節目資源,在樂視看來,手機、Pad、甚至超大Pad也已經無法滿足自我展示和釋放的欲望,似乎只有電視這樣大的屏才可以承載這些內容所帶來的視覺享受,于是,鑲嵌這塊屏的硬件也就有了它存在的意義。
在超級電視的概念成型之前,樂視人或許曾閃過一個念頭,既然此硬件可以與電視外觀類似,那何不賦予其收看傳統電視節目的功能?于是樂視勾畫了這樣一款能更好的“釋放”樂視網內容的“超級電視”,同時也一舉兩得的顛覆了傳統“電視”二字的意義。
正如劉弘所說,超級電視不僅是個硬件,也不僅是臺電視機,而是打造極致體驗完整價值鏈的“樂視生態”,是包括頂配硬件和超級LeTV UI系統軟件在內,“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系統。
一個“致命傷”
既然樂視的這款理想展示硬件對“電視”有了一個嶄新的詮釋,那么不好好利用一下“電視”二字似乎有些資源浪費,于是其官方口徑說,“樂視是全球首家進軍電視機市場的互聯網公司”。
首家又能代表什么?伴隨著樂視網“邊炒邊推”的腳步,質疑聲幾乎從未間斷,有不少家電行業人士質疑:“樂視懂電視行業嗎?”在他們看來,樂視作為一家以互聯網起家的公司,缺少做硬件市場的基礎,這將成為影響超級電視前景的致命傷。
然而樂視并未正面回應,仍然在堅持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步推出這款產品,或許樂視認為這款為“使命”而生的產品不需要考慮市場因素。
分析人士稱,樂視的“超級電視”實際是一塊能夠更加淋漓盡致展現樂視網內容的大屏幕,只是附帶了傳統電視的功能,至于其是否了解電視行業,已經不再重要。但能否成為電視產業的顛覆者,仍需市場檢驗。
說“顛覆”為時過早
首先有個疑問,目前的智能電視真的可以稱得上智能嗎?
據奧維咨詢的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代表性地區智能電視激活率(智能電視接通網絡)大概在20%,而經常使用智能功能的僅10%左右。這些數據表明,智能電視的用戶沒有體會到智能的樂趣,僅停留在傳統功能的使用。
奧維咨詢分析師郭芬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操作復雜,二是內容缺乏。“在智能電視時代,消費者體驗將是核心要素,而操作界面的創新和用戶體驗提升密切相關,怎樣在電視上讓消費者實現三步操作之內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實現操作界面扁平化設計,將是提升消費者體驗的關鍵。”
目前,智能電視上的應用還沒有出現商業成功的案例,智能電視產業還只是靠硬件獲取利潤,難以憑借“服務”挖掘更多利潤。樂視此次雖然提出了新的盈利模式,即“硬件收入+內容收入+應用分成+終端廣告”,但將來能否突出重圍還是未知數。
業內人士稱,由于目前產品尚未面世,無法體驗其智能操作是否簡易,因此僅憑內容和模式就放言“顛覆”未免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