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上流出的疑似海信OS的視頻,在電視節目、應用程序、軟件版本的語言上都是英文。而且YouTube這個平臺也是歐美等國家比較流行的“視頻分享”平臺,而不是國內市場流行的視頻平臺(如果是中文OS,或者主要針對中國市場,這段視頻出現在優酷則更為合適)。
對于筆者這樣的業界人士而言,這款疑似海信OS為何采用英文語言,又為何出現在歐美流行的YouTube平臺上,遠比海信在“開發OS”或者要上市自主OS的產品等新聞更來得“刺激”。——因為YouTube的老家,美國市場也是谷歌、微軟、蘋果的老家,是現在市面上大多數知名OS產品的老家:難道海信真的要,班門弄斧、關公門前耍大刀,來美國“踢場”嗎!
海信智能電視進軍美國市場不是一個秘密。但是如果海信真的要進攻美國OS市場,那倒是一個值錢的“秘密”。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電子和科技類的企業,一直在努力的通過補足核心技術的短板(含軟件和硬件部分),來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比如,近期奧巴馬通過法案制裁了華為等中國通信商在美國政府采購市場的利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華為在搞自己的芯片和OS,而此前華為一直是采購美國的這些產品。
理論上,華為如果在OS和芯片上(芯片方面已經有部分實用產品上市)獲得成功,那么華為智能手機產品的價值鏈就會徹底改變:以往歐美企業通過軟件和芯片等核心部件分配到的“利潤”和經濟份額就會消失。這將極大的觸動美國在消費電子這些核心高科技產業的全球領導地位。
做同樣事情的還有中興、聯想,目前又加入了一個海信。
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上,最著名的兩個品牌蘋果和三星都是貫穿軟件和硬件核心設計體系的企業。其中,三星還踞市場優勢,不像華為或者海信、蘋果這樣的對手“提供第一時間的最先進”核心部件。
基由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典型企業的“核心技術整合趨勢”,更可以看到海信OS這步棋局的高明之處和必須之處。當然,這種直接能跳動全球IT和消費電子產業利益格局的產品的出現和存在,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圍攻和絞殺。雖也不能排除,海信OS成功之后,微軟或者谷歌競相模仿,也推出自己的智能電視專屬OS,甚至美國也因為海信核心能力的增長,而為其帶上“恐竊取機密,政府不得未經審核采購”的貿易壁壘的帽子。
但是,這些都不能避免!因為,海信不可能永遠做谷歌的跟班,或者站在美國業者的陰影之下。疑似海信OS的視頻,首先出現在YouTube可以理解為,海信已經做好了迎接行業內的諸多變革的準備:包括OS巨頭的非難、同業者的模仿——因為這是必須的“成長的煩惱”!事實上,即便不是海信,還是會有其他的中國企業來動屬于谷歌和美國人的“奶酪”!因為這就是西方世界經常說的“自由市場的自由競爭導致的自由發展”!
所以,我們不僅要對智能電視說“海信極簡OS來了”,也要對全球消費電子界,谷歌和蘋果們說“海信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