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2014年大事件,不得不說到廣電總局對視頻網站下架TV端APP的事件。 早在今年6月廣電總局開展的新一輪“凈網行動”中,廣電總局網絡司就下發了立即關停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中違規視頻軟件下載通道的函,要求關閉互聯網盒子中的視頻客戶端。只不過政府主管部門的紅頭文件被一些互聯網電視企業選擇性地忽略了,他們仍試圖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蒙混過關。
打擦邊球終歸不是長久之計,互聯網電視到了反思自身模式的時候了。前幾年傳統電視在經歷了產品同質化、創新乏力、惡性價格競爭等多重打擊之后,集體陷入了全行業低迷期,此時互聯網電視的出現被傳統電視廠商視為了“救命稻草”,仿佛這是一劑能讓人“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于是乎不僅有了小米、樂視這樣“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的互聯網電視新貴,TCL、創維、康佳等傳統電視廠商也拖著沉重的身軀,開始了互聯網轉型之路。通過與愛奇藝、阿里巴巴、微信、優酷土豆等互聯網企業聯合打造出TV+、微信電視、易TV、CHiQ電視2.0等冠以各種名頭的互聯網電視。
互聯網電視最核心的賣點在于可以給用戶提供豐富的內容和應用資源,而這顯然是一把雙刃劍——既是互聯網電視吸引用戶的最大噱頭,也是廣電總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最為擔心的。大量沒有經過正規渠道審核的內容和應用,通過互聯網渠道進入了電視屏幕,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電視屏幕的內容和娛樂性,但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內容和應用很可能混雜其中,帶來了游離于監管范疇之外的內容和信息安全隱患,這已經成為互聯網電視的硬傷所在。盡管屢次發文,但事實上互聯網電視已經處于了無序發展、監管缺失的狀態。
廣電總局此次重拳出擊,不僅要求各大視頻網站要合法合規運營,對電視終端廠商也發出了明確的信號——作為一個電視廠商,把所有的砝碼都加注在不穩定軟性資源上,在相關政策整改的沖擊下,難免有些被動。
現在回過頭來反思,傳統電視廠商大搞所謂互聯電視,多少有些舍本逐末,不務正業。歸根到底,電視主要的功能是顯示,用戶對電視的這一核心訴求不會改變。而顯示技術是由芯片、電路、面板、軟件調校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需要積累和沉淀的。這本來是傳統電視廠商的優勢所在,也是有很大提升和創新空間的領域,比如在4K技術、UHD超高清分辨率、曲面顯示屏等代表未來顯示技術發展方向的創新,都需要廠商花費大量精力去研發、改進、提升,這才是傳統電視廠商的“正業”。本應在提升顯示效果上持續努力的一些傳統電視廠商舍棄自己的立身之本,急功近利地湊互聯網電視的熱鬧,到頭來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