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彩電企業的崛起,日系彩電的衰落,在2015年之初發展到了一個難得的高峰:
日本老牌電視企業東芝1月29日宣布,將結束海外電視的研發、銷售業務,其中東芝計劃于今年3月將北美電視品牌“TOSHIBA”提供給臺灣仁寶使用。此前,東芝國內彩電業務已經采用和TCL合作的方式“打理”。
1月30日,位于濟南的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稱為“PAVCSH”)正式停產,這意味著松下電器徹底停止中國工廠的電視機生產制造業務,轉而尋求代工產業的支持。此舉甚至引發了松下與濟南公司勞工之間的權益“糾紛”。媒體信息表明,松下山東基地的停產比較突然,企業員工沒有事先得到通知和做好準備。
日本彩電五虎中的另外三家的情形也不容樂觀:索尼2014年分拆了持續虧損的彩電事業部,讓其獨立運作,年底又傳出考慮出售彩電和手機業務的消息(雖然后來被證偽,但是依然引起很大輿論波動)。日立彩電業務也早已萎縮,并早已退出了上游的等離子面板和液晶面板制造業務。三洋公司,作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全球最大的CRT顯像管制造企業,卻沒能生存到液晶稱王的時代。而素有液晶之父之稱的夏普,2014年面板業務再次虧損,如何扭虧,以及處理海外市場業績不佳的整機業務將是2015年最重要的課題。
日系彩電不斷讓出份額,中韓彩電品牌份額不斷高升:這是2008年以來彩電產業發展的最基本規律。此后的金融危機則加速了日系彩電死亡的速度,以至于2011年索尼、松下、夏普三家主力企業幾乎同時獲得了其企業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巨虧”。2012-2013年之間,安培經濟學實行的量化寬松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日元貶值延緩日系彩電的“死亡”,但是卻依然沒能真正實現行業逆轉。
日系衰落,中韓崛起,這一彩電產業發展過程可謂之波瀾壯闊:導致這一局面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技術、成本、產業構成等。
第一, 在技術上,日本彩電企業幾乎上演了“虎頭蛇尾”的大戲。2002-2008年之間日本企業不僅突破了液晶電視的全產業鏈技術(代表企業是夏普、松下、東芝),而且也突破了等離子電視的全產業鏈技術(代表企業松下、日立和先鋒),同時,日本彩電企業東芝和佳能還在開發名為SED的一種新型平板顯示技術、索尼在開發另一種場致發光平板彩電技術和OLED彩電技術。
這一階段,可看成是日系企業“技術雄厚”,“財大氣粗”的真實表現。但是,多方向的投入卻分散了有限的資源。雖然韓國和臺灣的液晶技術最初來源于日本企業,但是二者愿意單方向賭注性的投入,形成了真正的“產業大廈”。待到日系企業意識到,平板彩電已經從技術路線之爭轉化為產能之爭的時候已經“一切都晚了”。
2008年前后,日立和先鋒結束了等離子業務、松下停止等離子產能擴展、東芝和日立在金融危機之后也退出了液晶面板業務、佳能和東芝結束了SED產品研發、索尼在OLED等產品上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也變得力不從心、甚至篤定了液晶技術的夏普也因為十代線的建設和收購先鋒背上了很大的“財務包袱”。
08年前后實際已經是日系彩電企業產業地位的轉折時刻。只不過那個時候變化的是“未來形勢”,還談不上“短期內吐出市場份額”。不過形勢轉化最終都會變成具體的市場份額結構調整。
第二, 在成本上,日系彩電企業一直處于劣勢。在CRT和平板彩電的初期時代,日本企業依仗的是“性能優勢”,但是液晶面板制造技術的高度成熟,使得本身不掌握面板資源的日本彩電企業“性能優勢”的概念必須受制于外供的面板;而液晶顯示技術的逐步“性能過剩”,甚至使得那些掌握了面板產能的日本企業也難以在“性能溢價”上有所作為——前者的代表是索尼,后者的代表則是松下和夏普。
某種意義上,液晶顯示技術的進步發展與日系彩電的“精益求精”產品觀的沖突是其產業衰落的掘墓人。一方面,液晶電視的大部分核心技術集中在面板上,這使得沒有面板資源的彩電企業的產品差異性變得非常小;另一方面,液晶顯示技術的過剩又導致了“精益求精”的產品設計和研發,帶不來明確的“體驗差異”;同時,中韓競爭者的產品設計也日趨完美,這使得日本彩電企業的產品“品質”優勢蕩然無存。
如果產品實際體驗差異不是很劇烈,那么產品價格差異就會成為決定市場的關鍵點。不過日本彩電企業多數擁有成本障礙:一方面,在日本本土制造的液晶面板和整機的成本都會高于我國臺灣和大陸地區的產品;另一方面,即便是在海外制造基地生產的電視產品,受制于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日本企業往往也成本更高,尤其是高于代工彩電企業。同時,由于市場規模萎縮,日本彩電制造的“規模”效益也落后于韓、臺和大陸企業。
相比成本高低的變化,日本彩電企業還有另一個難題:例如,在彩電整機訂單轉向代工的同時,不得不指定日本本土工廠制造高端產品,而代工采購只是集中在中低端產品。這樣的市場策略最終導致企業產品線上高端產品價格過于昂貴,中低端產品又難以擁有媲美中韓品牌同價位產品的設計和體驗競爭力。——這種困惱是日本彩電企業的通病。這個通病的癥結既是,無法放棄本土制造的高成本負擔。
第三, 在日本彩電產業衰退中,宏觀產業構成也是重點因素。首先,目前的彩電產品已經進入互聯網和智能時代,日本彩電企業在這一方面的布局比較落后;其次,智能技術是貫通手機、平板、彩電和其他眾多消費產品的技術,日本彩電產業的衰落與手機、PC等產品的衰落是同一時期發生的;最后,如果把日本彩電產業的衰落放在更大的產業格局中看,可以發現消費電子產業在過去五十年內,擁有一個從歐美到日本、到韓國和我國臺灣、再到我國大陸地區的整體轉移趨勢——不能扭轉這個宏觀產業結構,亦就不能扭轉日本彩電產業衰落的步伐。
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對于日本彩電產業而言,還都處于“惡化”過程之中:
2012-2014年,這是日本整個彩電產業相對樂觀的時期。為什么這么說呢?第一,日元的量化寬松,使得其國內融資環境改善,有利于日本企業的扭虧和轉型;第二,日元量化寬松后的貶值,有利于日本企業的出口,而日本彩電產業是典型的外需型產業;第三,這三年內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在轉向通縮,大宗物資、能源、礦產價格大幅下降,這對于處于貨幣貶值中的進口國日本,無疑是很大的利好消息;第四,大陸地區在顯示產業上游的追趕還未達到高潮,尤其是關鍵設備和材料領域依然依賴日本企業。不過即便有以上四大有利因素,日本的彩電乃至顯示產業還是不容樂觀:松下彩電6年連虧、索尼更是要進入10年連虧了、夏普液晶和JDI液晶面板也在2014年再次陷入一定困難。
不過,以上提到的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不會持續太久:第一,全球性的通縮預期,會使得出口變得困難,同時消費者更青睞低價格產品;第二,通縮會在兩年內見底,大宗物資價格不會持續下降,物極必反之后,則是一輪價格上漲,這對于日本這樣的依賴進口資源的經濟體是不利的;第三,日元的量化寬松也不會持續太久,如果一兩年內結束,則很可能日元進入升值通道,這對于日本彩電和顯示產業的出口需求是不利的因素;第四,經濟低迷的環境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產業升級需求明顯,而且其經濟結構彈性更大,日本業者正在面臨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對手,產業轉移的大趨勢不僅未有扭轉,甚至還可能出現小的加速潮,例如我國大陸地區已經將顯示產業的建設重點向上游設備和材料傾斜——這也是韓國業者正在大力推進的事情。
總之,日本彩電產業的巨震還沒有徹底結束。未來三年內整體形勢逆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惡化的概率卻非常高。這是日本彩電和顯示產業必須深刻考慮的問題。只是關閉幾個工廠,不能解決日本彩電產業的任何難題:包括技術、成本和宏觀產業結構三方面的問題,都需要日本企業真正做出“前進性”的調整,否則這些企業的彩電業務將前途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