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彩電的核心趨勢是什么呢?超薄和智能是無可爭議的技術爆發點。
2015年CES展會已經指明在后液晶時代和OLED時代5MM厚度以下的彩電產品必然普及。這樣的產品厚度已經低于大多數手機產品。
更薄的產品厚度,使得彩電產品內置音箱的效果難以與彩電自身的大屏幕表現力匹配。研究數據表明,如果要形成較為理想的聲音效果和聲音功率,音箱喇叭的厚度空間不可能低于3-4厘米;加上音箱系統共振腔的空間需求,這直接導致內置音箱的液晶電視機最厚部位必須維持在5厘米以上。如果消費者需要良好的重低音表現,那么這個產品厚度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顯示技術的超薄化和音響技術對空間的需求,二者之間的矛盾獲得解決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像小米電視2那樣采用音響和顯示部分的分離設計。實際上,2006年開始,包括三星、索尼、飛利浦等企業,就已經開始推出專門為平板電視設計的外置音響:回音壁、條形音響、平板音箱等名稱已經被很多消費者熟悉。只不過,到目前為止,直接選擇在電視機上放棄配置音響的產品還非常有限而已。
2010年以來,智能電視產品高速發展。截止2014年底智能電視國內市場份額已經突破8成,形成徹底普及的趨勢。但是,智能電視的發展也帶來了消費者彩電選購的困擾。
一方面,早期智能系統的核心CPU的更新代際只有6個月,即便目前更新速度已經減緩的背景下,其代際期也只有不到18個月。另一方面,液晶顯示屏幕產品已經進入技術相對過剩階段,產品穩定可靠工作期高達10萬小時,折合消費者使用時間則超過8-12年。同時,智能應用的軟件生態不斷前進,新型的應用、新型的數據不斷要求產品配置更高的系統CPU和存儲器。
以上三點結合,就形成了智能彩電時代,智能系統部分與顯示系統部分的“嚴重壽命不匹配”。但是,如果市場的矛盾僅僅是“壽命”匹配問題,那么還不足以導致分體產品的流行。彩電用液晶顯示面板的成本通常是幾百美金,而智能CPU的成本往往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這種成本價值上的“嚴重失衡”導致消費者不可能因為“CPU落伍”而淘汰整個彩電。
智能電視機時代,智能系統與顯示部分的壽命不匹配、成本不匹配形成的結果是:2014年智能盒子產品大發展,銷量高達千萬臺,并成為彩電換新市場最大的殺手。而研究認為,最終盒子市場的規模會超過2千萬,達到彩電整機規模的半數、甚至更高水平。智能盒子產品的本質可以看做是“彩電主機”和顯示部分的分離。
2015年2月推出分體電視的大麥,其此前的主要業績就集中在盒子市場。2014年以裝寬帶送盒子的模式,大麥背后的長城網絡已經獲得了百萬級別的“互聯網”電視消費粉絲。
綜上所述,彩電技術的發展,特備是超薄和智能兩大技術,先后創造了顯示與音響分離、顯示與信號計算主機分離的客觀需求,并推動了彩電產品形態的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