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信、TCL雙雙實現彩電營收國際市場占比過半:這是中國彩電企業國際化的重要成績。這一年海信還取得了東芝彩電品牌40年的使用權,以及全球業務,為其進一步的國際化添磚加瓦。
2018年,彩電企業的國際化必然進一步深入。以海信、TCL、創維三個領頭羊為第一陣營,彩電產品必然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過,海外市場的攻城略地不是筆者要討論的重點。筆者認為,2018年對于彩電產業品牌的國際化而言,“對內反哺”將成為又一個重大趨勢和轉折點。
國內彩電市場,外資產品雖然份額占比已經長期穩定在兩成多,成為市場少數派。但是,在產品的售價、高端產品占比、產品品牌溢價和利潤率上,外資品牌始終處于第一陣營。這不僅僅是因為國際巨頭技術實力雄厚,產品品質較佳,高端產品型號豐富;更是因為“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市場思潮依然在。
實際上,外資產品的高利潤,不僅僅表現在高端產品上:外資品牌的低端產品,也能比國內廠商的定價高;同樣的產品本土企業只有一兩個點的凈利潤,外資企業則能達到10%左右的凈利潤——這不是產品上的技不如人,而是品牌認可上的“高低之分”。
隨著本土彩電企業的國際化,本土彩電企業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反哺國內市場:1.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加速高端布局和高技術產品迭代;2.利用全球化市場獲得的產品文化、品牌文化實力,反哺國內市場,提升產品形象和品牌溢價。在本土彩電企業國際化背景下,國內彩電市場再無“土著與洋佬”的區別,大家的品牌地位逐漸同一化。
對此,研究認為,一個品牌國際市場的營銷占比過半,是其品牌價值更具國際意義的轉折點。按這一理論,2018年將是本土企業國際化的彩電品牌戰略,對國內市場形成反哺的開端和轉折。
2017年的彩電行業,無論是用“寒冬”還是用“深度調整”來形容,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巨人想要跳躍,必須首先下蹲——這決定了2018年,彩電業必然會迎來一個“突破”性的時刻。本文只是管中窺豹的稍稍提點,相信2018年的彩電業定不辜負無數同仁的重托與努力,迎來一個陽光明媚的獲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