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談論彩電的價格戰,就必須仔細分析“互聯網品牌”這個陣營的行為。
2017年互聯網彩電陣營不僅僅是“青黃不接”,而是“生死考驗”。樂視的問題不必說了,幾乎經歷了“休克的一年”。其他互聯網品牌也“暗淡了下來”——他們依仗的“成本定價、贏得規模”的商業設計,遭遇了“成本上漲和總量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更多的互聯網品牌紛紛探索激光電視、VR、微型智能投影等“差異化小眾”產品,以求“業績解渴”。
反觀2018年,彩電產業銷量回升、進入增長通道;上游成本下降、市場價格戰烽煙再起。這兩點看似提供了互聯網品牌重新崛起的機會。
但是,筆者對此的判斷卻是“時過境遷”。一方面,互聯網品牌崛起依賴的粉絲文化吸引力已經衰退。包括初興互聯網產品概念的手機領域在內,消費電子行業都在經歷“品牌文化正統化”的調整。另一方面,互聯網品牌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傳統品牌在電商市場的布局落后”這一渠道空隙,F在,顯然這個縫隙已經不存在了。
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彩電品牌此前的繁榮,與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分不開。或者說,其中有很大的“燒錢游戲”。而2017年的一場寒冬,足以讓資本市場明白,彩電行業不是“輕松煉金”之地。資本市場的謹慎性,會嚴重壓縮彩電互聯網品牌的彈藥供給。在加上這多年來,傳統彩電品牌也學會了一些互聯網招數,互聯網品牌先發制人、出奇制人的優勢已經沒有。資本市場更不敢“再次大手大腳”的支撐互聯網品牌的發展。
當然,在總體形勢向好,價格戰重來的預期下,2018年彩電業互聯網品牌肯定比2017年更有“看點”;謴托缘钠放圃鲩L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互聯網品牌的春天已經過去,指望再來一波“排山倒海”之勢,那是癡人說夢。
2018年的互聯網彩電市場將是小米這類“恒強者”的天堂市場、也會是另幾個主流品牌“恢復性”市場修復的機遇,但是不是新創業者的天堂、對于原本的市場后進生,生死考驗則只會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