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后日系時代,行業去產能過程告一段落
2017年的彩電行業的轉折,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主角是日系:索尼、夏普的銷量增長,東芝品牌出售給海信,這些變化可以預示著一個新的日系時代的來臨。
日系彩電過去十余年的歷史,基本上是“不斷衰落”的過程。目前,液晶彩電上三星和LG占據全球近三成份額——這些份額,在15年前更多的是日系品牌的。尤其是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日系彩電品牌逐漸退出市場主角地位,甚至一度沒有品牌進入市場前五名,更是演繹了一場“去產能”大戲。
從宏觀角度看,雖然全球彩電市場每年會有兩千萬臺的波動,但是2億臺以上這個大的整數關口卻基本穩定。國內彩電市場的規律亦基本如此。在大局處于穩態的背景下,有些品牌如果成長了,必然意味著另一些品牌的衰退:市場排位的變化,更多是換位、是市場需求的再分配,而非后來者創造了新需求。
在這個換位變化過程中,2017年之前,日系品牌一直 “整體往下滑”。2017年索尼和夏普則成功逆襲,再次回到了成長道路上。索尼的市場變化開始于2015年,與索尼彩電事業部打包獨立,自主運營后的策略變化、靈活性提升緊密相關。夏普市場的變化主要是2017年,這得益于2016年鴻海的入主,此后夏普策略和方向亦大幅調整。2017年底,海信入主東芝,這勢必會帶來東芝品牌策略方向的大調整。
整體上,只要敢于,或者被迫戰略性的調整了市場方向,依托既有的品牌市場認知和全球渠道體系,日系彩電巨頭都可以“枯木逢春”。而另一些拒絕大規模調整戰略的品牌,如日立則還處于“深度下滑之中”。相對調整比較少的品牌,如松下,則也能從其轉型調整中獲得一定的收益(其調整主要是退出自主面板制造板塊,實現了止損、上游采購的靈活化、技術方向的重定義)。
總之,2017年將成為日系品牌的一個“上升年”。這對于此前持續下滑的日系陣營而言是一個好消息,亦是一個長期轉折點。但是,對于另兩個陣營,事情就變得不樂觀了。
一方面,韓系品牌的優勢雖然還非常巨大,但是差距卻處于縮小狀態。顯著的變化是三星份額的降低。更深層的變化是三星在大尺寸電視用面板上的投資處于行業中的中下游狀態。后者將影響三星彩電產品長期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我國大陸地區的本土品牌國際化開始呈現新格局。海信擁有東芝品牌后自主出海+借船出海雙線優勢勢必加強;TCL在華星光電的上游進一步擴張中,必然受益于垂直產業整合帶來的競爭力增長。而在此之外的其他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會顯著的從此前的”添補日系空白”變成“被日系競爭”——這種競爭也滲透進國內市場,比如上半年索尼彩電國內市場成長超6成。
總之,全球彩電市場長期穩定在兩億多臺,國內市場穩定在4600-5000萬臺:這個大格局下,有人多吃,就有人挨餓。日系彩電陣營經營態勢從下滑到上升的逆轉,將引起國內和全球彩電市場新一輪格局洗牌和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