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顯行業最大的未來機遇是AI智能。但是,2019年對于AI智能的應用,并非全部是“歡迎”的聲音。
例如,9月份,課堂監控系統的重要參與者,“AI第一股”的曠視科技就因為系統監控“學生行為、表情、專注度、前排上座率等”數據,被輿論批評“侵犯隱私”和“剝奪孩子的自由、天真”。
無獨有偶,10月份,因不愿意使用人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作為消費者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該案也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這件事情,體現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和服務者升級系統帶來的既有服務條款變更,以及新系統涉及隱私信息下的消費者信息安全等諸多問題。
誠然,AI不能背上侵犯隱私的鍋——就如同,菜刀不是天然兇器。但是,隨著AI應用的增加,勢必會出現“亂用”、“不愿用”、“可否選擇”、“隱私信息留存與安全”、“AI對社會規則的影響”等更為深刻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將始終影響智慧商顯產業的發展趨勢。
行業專家指出,在金融場景中,AI的應用,人臉識別的接受度還是蠻高的。這與消費者對金融機構,銀行、支付寶的服務商的“信賴度”、“依存度”有必然關系。另一方面,一個小學或者一個公園,也存儲個人敏感信息,對方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知識和投入,確保這些信息的安全,就成了問題。
在這種市場結構化格局下,商顯的發展也會“不走尋常路”:事實上,隱私信息的存儲安全和不被濫用,正成為構建跨越場景、行業和地域的大型“AI技術與信息服務商”的切入點——不是每一個AI客戶都必須自己構建一套系統,更多的只需要接入“某一個大系統”。比如,公園這樣場景的人臉識別,是不是可以購買支付寶的相應服務。
在這樣的產業構思下,未來的商顯市場必然會隨著“AI依賴大服務商”,變成“大聯網”、“大云端”、“大集成”的發展格局。這顯然不同于今天商顯產業“小而散”的品牌結構。
所以,行業專家指出,2019年之前,是AI+商顯的產業邏輯;2019年開始變成了“人文+AI+商顯”的產業邏輯。后者讓商顯的未來必然“系統和規模大型化”。這是一個“看起來不大相關,卻實則影響深遠的轉變信號”。